孔杰荣对中国感情深厚,热爱中国文化。据虞平回忆,纽约大学一位的同事曾开玩笑说,他错生为犹太人,原本该是中国人。虞平说,在他影响下,他全家人都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夫人孔殊恩是一位中国艺术史专家,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给中央美院开讲座的西方人。他的小儿子是中国艺术专家和鉴赏家,在纽约开设好几家画廊,是许多中国画家的好朋友。查看全文
Tags :美国中国通
和泰迪一起,孔杰荣为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理解和合作的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大势所趋。孔杰荣,作为一位研究中国法律的学者,以其明锐的眼光,前瞻性地预见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两国人民和整个世界的共同利益。查看全文
孔杰荣教授的辞世,标志着一位毕生投身跨中美法律交流的灯塔陨落。也许更重要的是他在中美之间而架起的民间交流桥梁又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顶梁柱。查看全文
华盛顿的领导人应该认识到,对中国的深入学术了解对美国来说是一项战略需要,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同军事准备或情报收集相媲美。然而,我们观察中国的窗口正在变得阴云密布。误判是不可避免的。查看全文
中国研究的危机只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整体困境的缩影。在当前形势下,试图在崩溃的学术体系中为中国研究争取特殊地位,是否真的可行?还是说,美国学界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更适合未来的研究体系?查看全文
研究发现,约20%-25%的受访者提到感受到需要表达对华强硬立场的压力。这种压力体现为同事间批评、媒体对文章语言的修改、机构高层阻止温和文章发表等形式。尤其是年轻从业者、女性及少数族裔更易受到影响,例如部分华裔研究人员在高层会议中被质疑忠诚度或受到公众威胁。查看全文
除了校园求学之外,杜如松也曾在美国国防部、国务院、新泽西州议会、洛克·克里克全球咨询公司、长期战略集团、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和亚洲集团留下足迹,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法治建设、网络攻击、美国对华政策。 此前他出任美国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战略计划主任,并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担任希拉里·克林顿团队亚洲政策工作组成员。 在名校、智库、政府等不同机构的研究咨询经验,使得杜如松在美国新一代中国研究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白宫。查看全文
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认为,加强美国的全球联盟是对抗中国的最佳途径之一。但特朗普已经表明,他仍然不重视美国的国际友谊。他再次威胁要提高对盟友的关税,让他们为集体防务支付更多费用,并违背美国的防务承诺。没有盟友,美国将独自对抗北京。查看全文
归根结底,亚洲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高,但并非不可避免。而且,冲突演变成全球灾难的几率要小得多。不过,真正的危险在于政策上的失误或对军事解决方案的过度依赖,这可能导致小规模冲突升级为更大规模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美国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开始在经济和外交上进行长远的投资和深入参与。因此,问题不是亚洲是否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是亚洲能否团结起来防止小规模冲突的爆发。查看全文
白洁曦反对美国的“中国共识”为:“在更广泛的美国公共政策对话中,阻止中国的冲动往往压倒了实现共同目标和推进美国利益的努力。有关赢得二十一世纪的言论强化了竞争是零和的观念,加速了太平洋两岸为冲突做准备的热潮,并使两国社会的批评者很容易把正常的外交、商业活动、科学互动说成是天真,甚至是绥靖政策。”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