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尼克松1972年戏剧性访华以来,美中关系的管理并非依靠宏大的姿态或追逐某种神秘的最终状态,而是需要艰难而持续的战略管理工作。查看全文
这个乱七八糟的法案没有举行任何独立能源专家——甚至没有一位科学家——的听证会就匆匆通过了,肯定会危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部分是在共和党控制的州),并有可能使上万美国工人失去工作。顺便说一下,该法案还首次禁止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过量甲烷征收费用,为期10年,甲烷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查看全文
特朗普政府担心中国企业借道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规避美国关税。但研究表明,这类“转运”贸易约占越南对美出口的16%。越南官员承诺将加强打击这种非法贸易。《纽约时报》写道,近年来中国对越南的投资迅速增长,但总体上,韩国企业(如LG和三星)仍是越南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很多从中国进口的物资是用于越南本地生产的机械,而不仅仅是原材料。查看全文
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忠于我们的立国原则的同时,使其发挥作用。否则,当特朗普时代的硝烟散尽时,美国可能不会“再次伟大”,反而会变得更弱。而我们将发现,徒弟已成了师傅。查看全文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美国目前所采取的战略,可能会让中国占据全球对“既清洁又便宜”的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所带来的先机。查看全文
观察家认为,近期针对哈佛、哥伦比亚等精英学府的外国资金、民权问题调查,与本次加州行动共同构成保守派对高等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查看全文
大多数国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袖手旁观,任由本国制造业被掏空;二是效仿美国,通过提高关税和采取其他保护主义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查看全文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应发展相关军事概念与作战能力,确保在遭遇突发侵略时能迅速、有效回应。换句话说,他们必须全力确保具备阻止中国“夺地”的实力。如有必要,还需为与北京发生冲突并最终取胜做好充分准备,哪怕中国已在该地区投射出日益浓重的“核阴影”。为此,他们也应深入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集体军事力量,对中国形成有效威慑。查看全文
如今正是美国在亚洲建立集体防御联盟的关键时刻。数十年来,这样的联盟既缺乏可行性,也并非必要。然而,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这一构想已变得既可实现也至关重要。区域内的美国盟友已开始积极投入国防建设,并深化彼此之间的军事联系。但若无坚实的集体防御承诺,整个印太地区仍难以摆脱动荡与冲突的阴影。查看全文
在教育与文化交流方面,文章提到,美国在华的一些教育项目仍在维持运作,包括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和苏世民学者项目等。但在两国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这些项目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中国方面虽曾提出在五年内接纳5万名美国学生的目标,但现实却是,美方赴华学生人数已从疫情前的1.1万人骤降至去年的800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