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离开美国时,感觉美国是个“无聊”但安全的地方,而中国则是混乱、无政府、充满活力的。查看全文
我们当时的看法是,中国没有尽其所能维护它从中受益的国际秩序。所以,我们邀请中国扮演更具建设性和积极主动的角色,而这一战略的某些部分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成效,但它被看作是对美中关系的一种天真的描述是不确切的,不能把它与战略竞争相提并论。查看全文
在这本书中,王雅平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理论框架:“会叫的狗与沉默的狗”,用以解释北京如何在面对外交挑战时,有选择性地通过国家媒体放大或压制某些争端。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若想在全球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加强战略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并积极增加品牌、公共关系和合规方面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压力,实现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查看全文
我想中美这次的谈判确实给各方都增加了信心,一是,连中国和美国差距这么大的国家都能谈得有进展,那么其他国家应该也能谈出进展;第二,中国那么坚决的态度会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面对单边的贸易霸凌,一味退缩确实不是一个选项,我想这会给很多中小国家以更多的勇气。查看全文
美中暂时休战对美国企业界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那些濒临崩溃的小企业而言。此举也让美国得以避免很多商品短缺的情况,同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影响美国消费者的价格上涨压力。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比4月2日(特朗普总统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的日子)之前的情况更糟。我认为,此次谈判的一个关键收获是,双方都承认"脱钩"不符合彼此利益——我希望过去几个月的贸易恐慌能让脱钩的想法彻底消失。查看全文
吴心伯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不及格的百日支持率反映了公众对特朗普执政表现的普遍不认可,也预示着其第二任期开局不利。他认为,虽然民调本身并非政策成败的直接因素,但将在政治层面产生连锁反应,鼓舞反对派——尤其是民主党加大对其的狙击,从而阻碍其后续政治议程的推进。查看全文
只有就经贸、技术、军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具体议题进行有实质内容、有独到见解的探讨,才能增进中美相互理解。中国学者要把自己的研究做好,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并建立与政策圈和产业界的沟通渠道,才能让美方认可进行这种交流的价值。只讨论大而化之的话题是不行的。中国学者不仅要关注政策议题,还应更多地接触本国农村、工商企业、国防、科技的实际。中国的美国研究者应该积极寻找机会,在美国进行实地调研,同两国科学技术界、产业界、金融界、战略界等不同领域的从业者保持沟通对话,积蓄更多知识和能量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和政策讨论。查看全文
像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则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观众在小红书上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而是直接的互动。在抖音被禁的浪潮中,美国和中国用户在平台上互相回应对方的内容,这让我感到欣慰。我一直在努力推广这种有人情味的交流。即便只是数字化的存在,这种交流依然很重要。查看全文
尽管这些制度目前受到攻击,但作为法律、规范和制度的防线仍具有相当的韧性。此外,美国人还有一些根植于内心的传统——对自由的渴望、根深蒂固的的个人主义理念以及对一种基本的公平的追求。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