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中国搞民意测验困难重重,但近年来有不少国内与海外智库就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美国观展开民意调查。这些民调试图了解中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他们对美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是什么,他们对台海问题的观点如何,他们怎样评估国家“统一”与中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刘亚伟博士将简要介绍这些民调的结果,分析在非民主国家民意与外交政策的决策之间的动态关系,并试图回答中国人的国际观能否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及它与世界的互动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查看全文
Tags :中国外交
若要修复战后多边体系,既需要愿景,也需要行动。上合组织的演进表明,即便在碎片化的时代,合作的模式依然在涌现。对于其成员国超过30亿人口以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而言,这无疑是真正的福祉。查看全文
中国所主导的“金砖五国”(中、俄、印度、巴西、南非)中,印、巴、南非等三国不参加今年的胜利日阅兵仪式,令人不解。尤其是正在改善和中国关系的印度总理莫迪,参加了8月31日-9月1日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却不参加9月3日北京的胜利日阅兵式。查看全文
李在明指出,美方与中方形成竞争甚至对抗关系的同时,在个别领域也进行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韩中两国更是地理相近,韩方致力于妥善处理两国之间不可避免的问题,维护好双边关系。查看全文
在这三人的描述中,胡锡进主要是从中国支持和平进程这个立场对谈判的正面影响来阐述,而达巍则认为中国不可能扮演核心的角色,只能是参与的角色。不过,王辉耀则憧憬了中国在未来乌克兰安全保障中所扮演的实质性角色。查看全文
特朗普希望听到轰炸很成功的效果。伊朗在保存自己面子的同时,似乎在“配合”特朗普的这个说法,以避免更严重的军事后果。查看全文
拜登政府时期的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与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联手撰写,提出了一个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值得深思的论点:美国或正陷入又一次对华“误判”的循环——从原先的“忌惮与恐慌”,转向过度的“松懈与乐观”。两位作者批评了美国近年快速转向的心态,既曾夸大中国可能一举“超越美国”的势头,如今却又笃信中国种种经济和社会难题足以自动遏制其崛起。这种“从极度悲观到盲目乐观”的反复摆动,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导致一场危险的战略误判。查看全文
从东南亚总体而言,东盟希望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利用中美竞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从东南亚各国的不同国家而言,其对中美两国的态度和运用的策略显然是不完全相同的。查看全文
中国如何平衡与各国的多重利益,在维持地区稳定的同时不失去自身的利益,这需要先设法跳脱俄乌战争既有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主动与美国洽谈新的武控议题,避免陷入核武竞赛,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重要课题。查看全文
2024年11月7日和8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兼博士将在亚特兰大就他最新出版的《周恩来传》做两场报告。第一场报告的时间为2024年11月7日(周四)下午3点半,地点在佐治亚理工学院(Kirkwood Room, Exhibition Hall),题目是“周恩来和他的时代”。第二场报告的时间为2024年11月8日(周五)晚7点,地点在吉米·卡特总统博物馆(The Jimmy Carte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题目是“从敌人到‘有默契的盟友’:周恩来和中美关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