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几千年历史,中国社会为何如此稳定?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研究员黄亚生在他的新书《东方的兴衰》中探讨了这个长期困扰他的问题。黄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的稳定是历史的产物。他指出,科举制度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一方面起到了稳定中国社会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窒息了它社会创新。查看全文
大卫兰普顿是中美关系中非常权威的美国学者。他最近出版的新书《经历美中关系:从冷战到冷战》(Living U.S.-China Relations: From Cold War to Cold War) 从近六十年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中美关系作为两个社会而非仅仅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查看全文
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今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对于关心中美关系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选举结果可能会极大的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查看全文
中美是两个核大国,也是两个经济大国,都不愿在台海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拜登政府在台湾地区选举前后,通过各种形式给赖清德划清“红线”,就是为了避免赖和民进党挑衅大陆,导致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美国被卷入其中。有些人一直在炒作所谓中国大陆将在未来几年“武统”台湾,原因很复杂,一些人是不了解两岸关系和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历史,因此无法把握住当下的形势,对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有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另一些人是借炒作这个议题为自己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还有一些人是希望借此抹黑中国大陆。查看全文
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是现任副总统,他明确表示打算维持现任总统蔡英文政府的两岸关系政策。中国领导人对民进党抱有极大的怀疑,认为他们正在暗中试图推动台湾独立,因此,如果民进党赢得连任,我认为我们会看到中国继续对台湾采取强势的策略,比如,其军机定期进入台湾领空或防御识别区。我们还可能看到北京试图利用经济政策来惩罚民进党,例如对台湾的某些进口产品实施限制。北京认为国民党和民众党都比执政的民进党更亲中国,因此我认为,如果前者任何一方赢得总统宝座,我们会看到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压力下降,海峡两岸之间的沟通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可能会尝试利用经济接触和政府间关系来鼓励台湾政府走向统一,尽管台湾公众对此兴趣不大。查看全文
2023年11月18日,卡特中心在旧金山举办了 "吉米-卡特中美关系对话"(Jimmy Carter Conversation on U.S.-China Relations),讨论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以及中美两国领导人旧金山峰会的成果。作为此次论坛的嘉宾,嘉兰惠和马克斯·鲍克斯分别接受了采访。查看全文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和变化。在两国70年代开始接触的时候以及建交之初,我们的关系主要是战略性的,包括制衡苏联,但由于中国的贫弱,双边关系很少。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国显著且迅速的崛起,不仅成为地区大国,而且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方面成为全球大国。这就产生了老牌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动态。查看全文
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 是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中的新星之一。她的学术专著、文章和时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美印象网的编辑最近与白洁曦讨论了影响中美双边关系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问题。查看全文
在有效地探讨关于护栏或指导原则的谈判之前,双方最好首先就这种不断演变的关系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达成一致。打个比方,假设在两个人的情境中,其中一个人有伤害另一个人的意图,他说:“我想伤害你,但我们需要一些安全预防措施以防我们掉下悬崖”,那么较弱的一方不太可能同意与更强大的一方达成这种保障协议。 因此,在建立护栏之前,我们最好首先就双方意图达成一致。一位美国同事告诉我,“在这场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双方都不必赢,但双方都无法承受失败。”我同意他的观点。双方必须努力确保他们的关键利益在这场竞争中不受损害,双方只能共存。之后,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富有可持续性的“护栏”。查看全文
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尽可能地倾听观点大相径庭的学者的观点,实现华盛顿的最佳理想状态,即把决策之都变成一个容纳各种观点的市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被某一特定群体的观点所裹挟,保持开放而不是关闭的辩论空间,抵制“接触政策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