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总裁谭森表示,“若这些关税持续存在,两国贸易将面临断崖式下滑,将牺牲数百亿美元出口、数十万就业岗位,进而有可能动摇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并严重削弱美国的全球竞争力。我们呼吁两国领导人能够展开谈判,立即采取行动取消或降低相关关税。只有先为关税争端‘降温’,才能进而保护美国出口,推动解决制约美企在华发展的长期结构性问题。”查看全文
2024年夏末,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旗下的“中国聚焦”(China Focus)项目与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政治学系合作,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国公众对亚洲国际关系若干议题看法的调查。查看全文
韩国媒体称,美东时间周四上午7点左右,一位配戴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通行证的中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在约10名随行人员陪同下,进入美国财政部大楼。该报认为,美国与中国已经就关税协议展开接触。查看全文
在两国就贸易问题达成共识之后北京如果能进一步在令美国头疼的芬太尼、俄乌、中东、非法移民、伊朗和朝鲜问题提供更为具体的支持或政策协调,中美在最棘手的台湾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协议也不是不可能。在中美史诗级的贸易战开打之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就提出,中美应该有一个上海公报2.0。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果中美能在2027年(美国一些将领连篇累牍说这是中国武统台湾的年份)前后拿出第四个制约和管控双边的关系的公报,那两国的国运之船都会朝着和平与繁荣的码头行驶。查看全文
拜登政府时期的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与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联手撰写,提出了一个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值得深思的论点:美国或正陷入又一次对华“误判”的循环——从原先的“忌惮与恐慌”,转向过度的“松懈与乐观”。两位作者批评了美国近年快速转向的心态,既曾夸大中国可能一举“超越美国”的势头,如今却又笃信中国种种经济和社会难题足以自动遏制其崛起。这种“从极度悲观到盲目乐观”的反复摆动,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导致一场危险的战略误判。查看全文
从贸易战和关税战开始,中、美两国之间的敌对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对抗性也越来越尖锐,继续发展下去,完全可能掉进“冷战”的深坑,双方都可能无所不用其极,美方完全有可能中断对中方提供上述的服务类产品,成为针对中国的新“杀手锏”。查看全文
过去8年,中国积累了许多对付美国的经验。最好的对付特朗普方式,就是把中国国内的事情做好。这些年来,中国持续推动国内改革、对外开放,突破科技封锁,吸引外国资本,这促使中国成为国际上最好的投资热土。从这些角度看,中美竞争,时间在中国这边。查看全文
中美竞争实际上是一场“三层博弈”——表层是贸易争端,中层是全球领导权之争,核心则是治理体系的优劣之争。查看全文
中国丢失美国市场后,其过剩产能当然要在世界其他国家寻找出路,尤其是欧盟国家,而美国在和各国的谈判中,都会要求各国和美国一样,高筑税墙来抵制中国的廉价商品,美国也会以减低对等关税作为交换条件,何况这些国家也害怕中国廉价商品的倾销,为了保住美国市场,他们很可能接受特朗普的条件,参加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战。查看全文
此次关税增加84%,则意味着对美国出口可能下降84%。据此推算,GDP可能下降约2.5个百分点。当然,这可能是最悲观的估计,因为经过几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国可能已逐渐适应高关税环境,且转口贸易的规模及其受关税影响的程度尚不明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