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序章:中美两国的战略试探
作者:望洋向若而叹曰 来源:法意观天下
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总是充斥着信息迷雾,人们对事件的解释随着事件的发展而逐渐转变。从佩洛西访台到解放军演训,再到当前美国等对中国的舆论和外交攻势,分析家们对此事的解读多次反转,仿佛国际政治就是在这样的激烈反转中发生的。事实上,讨论政治人物的个人意图毫无意义,因为这些观点无法得到验证。只有把国际政治事件当成国家的理性行为,才能看到更清晰的图景。基于这种假设,我们会发现,在围绕台湾问题的数次反复中,中美两国已经完成一轮战略上的相互试探。
台湾问题在美国对华战略中一直发挥两种作用:一是地缘政治遏制的据点;二是外交施压和谈判的筹码。对于后者来说,只有在两国战略关系大体稳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旦战略态势发生扭转,则台湾问题将更多展现出地缘政治斗争的一面。俄乌冲突以来,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这场战争不仅是俄罗斯的存亡之战,也不可避免地把大陆另一端中国的国运牵涉其中。核心在于,美国的根本战略目标是避免亚欧大陆上出现挑战其帝国地位的大国,而这样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中国。虽然中国显然是更大的威胁,但俄罗斯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和冷战以来的时势而变得更加急迫。所以,美国的战略选项从来是先应对俄罗斯,然后回过头来遏制中国。经由俄乌冲突,俄罗斯已经被绑缚在一场局部战争之中,同时经济和政治稳定正面临体系性打击。事实上,这是核时代大国战略之争最可能的形式,大国为避免核灾难并不直接交战,而是借由边缘地带的脆弱性将对手拖入局部冲突,同时动员经济、舆论、外交等资源对其进行全方位打击,使敌国在重压之下从内部崩溃。
在这样的图景中,中俄成为自然的唇齿相依关系。当前中国面临挑战的几个方向——中印边境、南海、台海、甚至朝鲜半岛,都构成脆弱的边缘地带,也都可能成为战略冲突爆点。新近的佩洛西窜访台湾和解放军环岛演训就是中美两国在边缘地带的战略试探。美国的目的在于评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底线和在台海方向的战备水平;中国的目的除用舰机和炮火对话之外,还在于观察美国对此事件的军事反应。这像真正交锋前的预演,双方以互露锋芒的方式划好阵线,以等待时机成熟后的一场决战。
有人将此事件称为“第四次台海危机”,但种种迹象表明,双方的交互尚未达到危机程度,一切动作都是在某种“模糊的默契”之下展开的。首先,拜登对佩洛西访台的态度并非暧昧不清。佩洛西访台有里根号航母和多架军机护航,而且据佩洛西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媒体宣称,其行程与白宫和美国军方保持着密切沟通。拜登知道此事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完全有手段劝止佩洛西访问,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已经把这些纳入战略考量之中。其次,两国元首对此事有充分沟通。中美元首通话虽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俄乌冲突等一系列议题,但这些都是在佩洛西即将到访台湾的背景下展开的。鉴于美国一贯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压的做法,有理由推断,通话的主题或许仍然是借反复炒作的佩洛西访台逼迫中国在俄乌冲突等问题上让步。也许双方未达成妥协,也许美国自始就未期望妥协,但大致确定的是,双方就佩洛西是否访台以及中国将采取何种应对,已经部分交换信息。最后,各方军事反应并未过分激烈。解放军环岛演训在战略态势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毋庸置疑,相关解读已经非常全面。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对火力使用表现出相当克制,且未在六个演训区形成硬封控。此外,美军和台军并未表现出过分紧张和震惊。美军里根号航母虽仍在附近海域,但其并未派出舰机抵近威慑,侦察预警机和导弹测量船主要为收集数据目的。台军对解放军导弹飞越台岛上空未发布防空警报,而双方舰机也并未发生过分激烈对峙。事实上,自演训始终,美国及台湾地区的抗议主要在外交和舆论领域。综合种种反常情形来看,中美应至少已经相互确定,演训不会演变为军事冲突,美军也不会直接干预。此次演训仍是外交斗争的强化和延续。
当然,存在默契并不意味着否定演训的威慑作用。大国之间除决战时刻到来之前,都会保持“模糊的默契”,以适当管控危机、避免双方都不愿承受的后果。通过此次试探,美国重新宣示在台海地区的存在,并得到中国军事斗争准备的一手信息;中国则用军事力量表明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否定所谓“海峡中线”,检验了各军种环台岛联合作战能力。此番交手只是再次证明,台海地区将成为中美战略角逐的场地。美军不会就此离开台海,地缘政治版图的裂缝已经撕开。
我们会看到,此后在台海地区的地缘政治斗争将更加激烈。一是美国借此机会加强对台军事支持。美国所谓“战略模糊”的实质是在大陆和台湾之间保持平衡,在不给予台湾军事干预承诺的基础上通过军售维持其对大陆的“防卫”能力。解放军的环岛演训向美国人证明,实力的天平显然已经向大陆倾斜。如果假定“战略模糊”政策不变,那么他们必然要通过实质的军事支持为台湾扳回局面。因此,拜登将延续特朗普开启的军售“常态化”,并更加配合台岛的整体“防卫”需求。二是日本继续追求军事化,逐步介入台海局势。日本高调渲染中国五枚导弹落入其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声称影响国家安全,其实是为推动修宪张目。日本具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先进技术支撑,一旦突破法律障碍,军事化只在朝夕之间。美国固然不希望GDP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与其分享西太平洋海权,但是相对于直接面对日益壮大的中国海军,推动日本牵制中国显然是成本更低、更易管控的方式。可以预见,美国对日本修宪的态度将发生微妙转变,其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在以双边协议限制日本总体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支持日本“军队正常化”,进而使其在印太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中美对于东南亚国家的争夺持续加剧。台海与南海实为一体两面,本质都是美国之遏制与中国之突围的问题。在中国台海演训的同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再次强调对菲律宾的共同防御承诺,意在抵消演训的外交影响。目前,中美在东南亚国家间的竞争仍集中于经济层面,但是随着中美在南海军事对峙升级,周边国家更深程度的介入恐怕不可避免。以上三点中,日本的角色将是局势发展的关键,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演化。
在局部爆点突显之前,中美地缘政治斗争将长期呈现为建立完善产业链、特别是争夺高技术产业的形态。佩洛西亚洲之行除在台湾问题上刺痛中国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美国国会新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鼓与呼。该法案与“Chip 4”倡议一道,利用排除性条款巩固美国对半导体产业的掌控地位,限制对中国芯片供应。8月8日,韩国已经表态愿意加入“Chip 4”初始会议。与此相对,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但是,美国已经在借中国应对疫情之机推进资本转移和产业链重构,逐渐摆脱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依赖,这将是双方长期布局、竞争的领域。一言以蔽之,在地缘政治版图的分野下,壁垒已经开始分化、成型。美国对俄罗斯施加的全方位经济制裁不唯可能发生于中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发生。
经由此次试探,我们不知道美国对中国军力做出怎样的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在谋划在恰当的时机将中国拖入一场局部冲突之中,而后依靠海上封锁和经济制裁的双重打击,对中国施以沉重压力。很多人在以“逆全球化”、“修昔底德陷阱”、“新冷战”等概念描述这一趋势,但实质上,一切仍在地缘政治规律的窠臼。
来源时间:2022/8/11 发布时间:2022/8/8
旧文章ID:2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