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美国中国法研究泰斗——孔杰荣(Jerome A. Cohen)教授

 悼念:美国中国法研究泰斗——孔杰荣(Jerome A. Cohen)教授

美国著名的中国法杰出专家、泰斗式人物孔杰荣(Jerome A. Cohen)教授于2025年9月22日辞世,享年95岁。他的儿子伊桑(Ethan Cohen)向《华尔街日报》证实了这一消息。孔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法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对该领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孔杰荣教授1930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法律世家,其父亲是一名地方政府检察官。他早年在耶鲁大学就读,并在校期间担任极具声望的《耶鲁法律杂志》主编。他还曾在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手下担任助理。

孔教授辞世的消息传出后,中美两国的学者及无数曾与孔教授有过交集的人,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深情悼文,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与导师。

在美国法学界,研究中国法律体系在20世纪中期尚属“边缘”领域。然而,独具慧眼的孔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投身于中国法研究。孔教授在哈佛法学院创立了东亚法律研究中心(现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纽约大学创办了“亚美法研究所”(U.S.–Asia Law Institute)。纽约大学法学院在对孔教授的悼文中写道,他“将东亚法律体系引入了美国的法律教育,并塑造了几代律师和学者。”

这篇悼文还写道,“他开设的关于中国法律与社会、比较国际法、与东亚的商业合同和经济合作等课程,以及他的中文专题讨论课和每周一次的“亚洲时间”(Asia Hour)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大门,使他们能够与顶尖的学者、外交官和从业者进行交流。”

在其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大约一半的时间,孔教授都在纽约大学法学院任职。他领导下的亚美法研究所在推动中美以及东亚地区的法律届人士交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孔教授直至2020年1月才从该所荣休。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傅华伶教授对BBC说,“他对英语世界中的中国法律事务与研究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开创性意义——这毫不夸张。”

孔杰荣教授也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见证人。早在中美尚未建交的时期,他便踏足亚洲开展研究。1972年,他随团访问中国并与总理周恩来会面。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受邀前往中国大陆讲学,并成为最早在北京执业的美籍律师之一,为中国新生的法制建设带来宝贵的国际视野。孔教授的门生遍布政界、法学界与商界,其中包括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和前副总统吕秀莲。

孔教授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台湾及亚洲各地的法律改革与人权保护。他桃李满天下,著述丰硕,赢得了无数荣誉与奖项。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张千帆在悼文中深情写道:“Jerry一直保持着年轻的状态,这当然与他举重若轻、诙谐幽默的性格有关,这是每个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的。…… 我认为,他的直言快语也是原因之一。此后,我在中国还见过他几次;每次会上发言,他都言辞犀利,几乎没有保留——当然,他对中国在刑法实践等领域的批评,总是因其幽默的表达而显得不那么尖锐。”

张千帆教授还指出:“近十年后,中美两国在许多方面已物是人非,但Jerry在中国法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会改变。Jerry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丰富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一部厚重的中国法治史。”他同时表达了希望孔教授的回忆录 Eastward, Westward: A Life in Law(2025年出版)能够尽快在中国全文出版。

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邝杰(Jedidiah Joseph Kroncke )对BBC说,孔杰荣最深远的遗产,是他所建立的人际连结——不仅是个体之间,更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梁。“他始终愿意开放对话,即使面对意见分歧者,也能以其品格与敏锐智慧赢得尊重,并在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间建立持久关系。”

BBC这篇报道还指出,孔杰荣对中国感情深厚,热爱中国文化。在他的影响下,孔杰荣全家人都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夫人孔殊恩是一位中国艺术史专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给中央美院开讲座的西方人。他的小儿子是中国艺术专家和鉴赏家,在纽约开设好几家画廊,是许多中国画家的好朋友。

孔杰荣教授的辞世,标志着一位毕生投身跨中美法律交流的灯塔陨落。也许更重要的是他在中美之间而架起的民间交流桥梁又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顶梁柱。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