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用力过猛?”中国为什么开打这轮贸易争端?

在经历短暂的平静之后,中美贸易战最近骤然升级。这场由中国收紧稀土金属出口和美国宣布大幅加征关税引发的对抗,不仅反映出两国在贸易与技术领域的深层矛盾,也揭示了双方在战略判断上的互不信任。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觉得“自己最委屈”。
引发最新冲突的导火索,是中国上周宣布对稀土金属及相关产品实施新的出口管制。稀土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和军事装备的关键原材料。北京方面称,此举是对美国持续扩大技术限制的回应。然而,特朗普认为自己“措手不及”,并指责中国破坏了两国之间“最近几个月的良好关系”。
作为回应,特朗普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出口美国的所有产品加征100%关税,并威胁将限制美国购买中国食用油。中国则反驳称,美国才是挑衅的一方,滥用“国家安全”理由歧视中国企业。中国商务部表示,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将“以牙还牙”。
纽约时报最近在两篇文章中,分析了北京为什么在本轮争执中首先打响了“第一枪”。综合这两篇文章,这一轮贸易紧张反映出双方的战略误判。北京的学者认为,特朗普政府一方面继续强化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另一方面却试图与北京达成新的贸易协议,认为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中国视此为美国“全方位遏制战略”的一部分,认为在贸易上做出让步等于向政治压力屈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指出,“双方都高估了自己的筹码”。他认为,北京可能判断特朗普在国内陷入困境——政府停摆、农民因出口受损而不满——从而更有可能妥协。而特朗普则可能误以为中国经济放缓、房地产市场崩溃,会迫使北京退让。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亮出中国对稀土的控制力——此举类似于给特朗普“一个眼色”——也可能是习近平打算在一周后的关键共产党领导人会议前,向国内受众展示其力量。
吴心伯说:“如果你是领导人,你刚和美国总统通完电话,10天后他们就扇了你一巴掌,在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前你会怎么做?” “与中国官员交谈过的分析人士表示,北京认为商务部的举动——该举措将针对数千家中国公司——是特朗普政府中鹰派成员所为。北京方面的感觉是,专注于加沙和平谈判和美国政府停摆的特朗普先生,需要被告知这些举动的后果,”纽约时报的文章写道。
吴心伯说:“通过对美方发起强有力的反击,北京是在提醒唐纳德·特朗普,你必须亲自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而不是让“鹰派人士”破坏两国关系。“分析人士说,北京之所以感到特别委屈,是因为它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同意允许出售TikTok向特朗普政府表达了善意。”
一些美国专家认为,北京可能低估了特朗普的反应强度。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韵指出,中国“养成了低估美国报复意愿的危险习惯”。她认为,中国误以为特朗普急于达成贸易协议,不会轻易加码,但事实证明这种判断过于乐观。
乔治城大学教授、前奥巴马政府亚洲事务顾问梅代罗斯(Evan S. Medeiros)则批评北京此举“适得其反”,认为“用稀土出口威胁来吸引特朗普的注意力,几乎是自毁长城”。中国本可以在不以经济胁迫威胁地缘政治对手的情况下进行反击。
梅代罗斯说:“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特朗普的注意力,简直是胡闹。你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应该靠挥舞双手,而不是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然后保证不会对他们使用 50 口径机枪。”
中国控制着全球约七成的稀土供应,新措施禁止向欧美军工企业出口关键原料,并限制相关技术信息外流。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国际反弹。欧盟贸易专员批评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并呼吁与七国集团(G7)协调采取应对措施。欧洲企业担心,这可能扰乱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产业链。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暗示,政府可能采取更强硬的产业政策,对关键企业施加更多控制,以抵消中国的影响力。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则加大指责力度,宣称中国“伤害了美国农民”,并警告若北京不让步,将“切断更多贸易”。
纽约时报还写道,美国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商务部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可能用力过猛,因为之后试图向全世界保证,新管制措施不会被广泛使用,也不代表全面禁令。分析人士说,中国过于自信地认为,它既能让华盛顿撤回最新的制裁,同时又能避免全球性的强烈反弹。
“但鉴于中国经济正面临长期的房地产危机,以及关键行业过度生产和物价下跌导致的通货紧缩螺旋式下降,中国已难以承受在现有麻烦上再添更多贸易紧张局势。出口是中国经济为数不多的增长引擎之一,”文章写道。
这场贸易战升级再次揭示出中美关系的脆弱性。到底谁更“委屈”?两国会不会通过对话,再一次化解争端?原定本月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中两位元首的会晤能够成行?这些都是外界接下来拭目以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