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安会副秘书长:“以实力求和平”计划

 台湾国安会副秘书长:“以实力求和平”计划

【编者按:台湾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林飞帆近日在《外交事务》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台湾的“以实力求和平”计划:投资韧性威慑北京》。文章强调台湾要“以实力换和平” ,关键不在于与中国比拼武器数量,而在于建立一个能承受冲击、继续运作的民主社会。他提议台湾从传统军事防御转向全民防卫与社会整体备战的思维。林飞帆认为台湾强化 “韧性” 的意义在于:让北京相信即便攻击台湾,也无法快速取胜。这种 “防御性威慑” 比单纯增加军费更能有效地维护和平。】

2025年7月,台湾举行了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但这次训练并未在偏远的军事基地进行,而是在台湾城市的核心地带展开。坦克驶过城市街道,超过两万名后备军人被动员;士兵通过地铁系统运送武器;模拟攻击目标包括台北市区内的关键基础设施,例如贯通城市核心的河上桥梁。演习的一部分还在极端应急情境下测试民间机构的反应能力,空袭警报响起后街道空无一人。地下停车场和地铁站变成防空避难所,学校和市民中心则被改建为救援与应急医疗中心。演习还动员了非政府组织、消防和警察部门参与物资分配与社区防护。政府同时发布了新版民防指引,为公众提供空袭避难和安全指南。

换言之,这次演习的范围远超军方范畴,体现了台湾一个日益深化的信念:有效威慑中国不仅依赖军事现代化,还依赖社会的韧性——即台湾人民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仍能承受与抵抗入侵的能力。尽管这是台湾民众首次在生活社区中亲眼目睹如此大规模的军演,但社会并未恐慌,反而普遍对这种现实化训练与防备措施表示强烈支持。

自2012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毫不掩饰其吞并台湾、甚至不惜诉诸武力的野心,同时寻求在印太地区确立主导地位。中共将这些目标包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并在多个领域对台湾展开不断升级的军事压力与混合行动。从几乎每日的防空识别区入侵,到大规模的实弹演练、网络攻击与虚假信息操作,北京的行动并非单纯威吓,而是意在削弱台湾的信心与抵抗力。

对此,台湾正在实施系统性努力,建设所谓“全民防卫韧性”——一种将军事准备、民主凝聚、基础设施强化与社会坚韧相结合的综合战略。其目标在于使侵略成本高到任何敌手都无法企图取胜。7月的演习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但最强的威慑力往往来自集体行动。当前正是民主国家通过投资台湾韧性来共同维护和平的关键时刻。

重压之下

在常规战争手段动用之前,威权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民主对手社会体系的脆弱面。通过打击民心士气、破坏基础设施、瘫痪决策机制,侵略者可以在宣战之前就削弱一个国家的运作能力。以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为例,莫斯科在战争爆发前就持续展开 “混合侵略”:对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传播虚假信息以制造社会分裂;利用乌克兰对俄能源依赖实施经济胁迫;并通过亲俄势力进行政治干预。这些行动并非战术性干扰,而是全面入侵的彩排,旨在软化目标国家、测试其承受系统性冲击的能力。

当战争真正爆发后,莫斯科沿用相同剧本——攻击基础设施、通信系统与电力网络,制造大范围混乱与心理疲惫。然而,乌克兰凭借媒体素养、活跃的公民社会、冗余的基础设施与领土防卫力量,成功阻止了克里姆林宫的闪电战。俄罗斯原以为可以速战速决,结果却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军力被削弱,遭受史无前例的制裁,并引发国内政治风险。乌克兰的抵抗表明,现代威慑的关键在于社会在冲击下仍能继续运转与抵抗的能力。

乌克兰当然并非唯一拥有强大民防传统的国家。面对长期威胁,芬兰与以色列也培养出全球最具韧性的全民防卫体系。这些制度远不止军事备战——从平民防卫训练项目、医疗网络到民间快速应急部队——其根基在于更深层次的社会信念:绝不投降。公共传播策略与心理支援体系确保民众在长期危机中能维持士气,而政府延续计划(continuity-of-government planning)则保证即使在极端压力下社会也不会崩溃。

然而,真正唤醒台湾的,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那场战争使台湾意识到,和平无法通过绥靖获得,也显示了胁迫如何迅速升级为全面战争,更揭示了一个小型民主国家在面对强大威权对手时,其存亡取决于战前的长期准备。基辅在压倒性劣势下的抵抗,为台北提供了清晰的教训。因此,三年前蔡英文政府就悄然在各个部门推动改革,将民防规划融入日常治理,强化关键基础设施,并培育一个在心理与物质上都为任何突发情势做好准备的社会。

从基层做起

蔡英文政府以全面盘点生活必需品与基本物资(包括战时药品)为起点,启动了国家韧性建设计划。政府承诺在十年内投入185亿美元,以强化并分散电网结构,降低 “单点故障” 风险。同时,台湾开始投资低轨卫星系统,以确保在海底光缆被切断时仍能维持通讯。为改善后备部队动员与军民协调机制,政府成立了 全民防卫动员署” 。。随着乌克兰战争愈演愈烈,蔡政府也将义务兵服役期由四个月延长至一年,并强化训练计划。这些举措为2024年赖清德总统上任后更为系统化的 “全民防卫韧性” 运动奠定了基础。

赖清德政府将韧性建设列为施政首要任务之一。例如,他成立了国家层级的“全民防卫韧性委员会”,每季度与工商界、宗教团体、学术界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召开会议,检视政府方案进展并推动跨部门协调。过去一年,该委员会主导了多项新举措,包括:一场桌上兵棋演练,以提高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同;一次小规模实地演习,测试民间机构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举办“国际全民防卫韧性论坛”,与英、美、欧盟等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经验。

赖政府还主导了今年7月的大规模演习,重点不仅在军事训练,更强调民间机构的参与——标志着台湾防务思维的重大转变。这些努力凸显:保卫台湾不仅是军方的责任,更是所有政府部门与公民共同承担的任务。为此,赖总统责成国家安全会议密切监控各部会在五大领域的进展:民力训练与动员、紧急物资保障、能源安全、医疗能力,以及网络与通讯韧性。

这种“全民防卫”战略尚未完成,但过去三年的努力表明,台湾正从单纯的军事防御走向更广义的社会存续能力。目标不仅是抵御武力侵略,更要在压力下维持民主治理、经济稳定与制度延续,从而削弱北京利用“灰色地带”与“混合战术”发动威胁的空间。

台湾拟定的国防预算也反映出其决心。预计2026年国防支出将超过GDP的3.3%,并在2030年达到5%。台北不仅投资传统武器系统,还大量投入“不对称战力”,包括岸防导弹系统、机动防空平台,以及快速发展的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与此同时,赖政府提出了一项181亿美元的特别预算案,其中49亿美元用于国家韧性建设,包括强化海巡署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灾害救援设备,以及避难设施的加固。结合常规韧性支出与核心军费,这笔资金将在2026年底使台湾的总体安全相关支出达到北约防务标准。

然而,韧性的建立不仅依赖物质投入,更需要坚定的公众支持与社会共识。部分在野声音指责政府强化防卫与韧性的做法“挑衅”北京。但现实是,威权侵略者正在准备军事扩张、企图改变现有世界秩序;而台湾的举措则是维护现状、捍卫自由与民主。时间紧迫,因此赖政府决定加快社会防备步伐——通过更广泛的公众讨论、跨党派合作与公私协作,尤其在科技与物流领域,确保国家与社会层面的准备工作同步推进。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位国际伙伴也正跨越台湾内部政治分歧,与各界沟通,强调此类准备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最终,无论是国内团结还是国际合作,统一的姿态都能向潜在侵略者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台湾在压力下依然政治坚定。威慑不仅关乎能力,更关乎认知。因此,赖政府在新近发布的《全民防卫手册》中明确指出:“在遭受军事入侵时,任何宣称国家战败或政府投降的言论,皆属虚假。”

连锁效应

台北领导人一再警告国际伙伴:北京的野心远不止于台湾。中国及其盟友意在重塑全球秩序。整个印太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加紧大规模军事演习,骚扰菲律宾船只;甚至在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曼海举行未经宣布的实弹演练,扰乱民用航线与海上交通。与此同时,中国向俄罗斯与伊朗提供关键零部件与双重用途技术,助力莫斯科持续战争,也增强德黑兰的攻击能力。这一系列地区性侵扰与全球性军事支持,充分显示北京意图削弱现有力量平衡,并挑战维系数十年和平与稳定的安全架构。

因此,台湾的抗敌能力,其影响远超自身存亡。一旦台北沦陷于北京,随之而来的力量转移将从根本上改写全球格局。从战略上看,中国将获得西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威胁多条关键海上航道,削弱美国履行印太安全承诺的能力。第一岛链——从日本延伸至菲律宾、将中国与太平洋分隔开来——一旦局部崩塌,区域威慑将全面动摇,引发日本、菲律宾及韩国等美国盟友的强烈警觉。中国若成功吞并台湾,还将向全球传递危险信号:小型民主国家无法在强权阴影下生存。那将重创民主阵营的信誉,并进一步使 “以武力为外交手段”的做法合法化。

经济层面的后果也将立竿见影,且极为严重。作为全球高度专业化供应链的一环,台湾生产着支撑当今世界经济的尖端零部件,其中包括全球多数最先进的半导体。台湾同时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2024年,其港口货运量创下6.9亿吨纪录。分析人士估计,全球约一半的集装箱船每年穿越台湾海峡。若这一海上生命线或台湾的高科技制造遭受破坏,冲击将波及全球市场——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甚至到国防工业,几乎所有产业链都会受挫。其潜在代价惊人:彭博社估算,一场台海战争每年可能造成高达10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逾10%。

台湾的前途不只是地区问题,更是对国际秩序能否承受威权扩张压力的考验。台湾,尤其是现任赖清德政府,深知这一现实,并展现出以可信威慑维系和平的坚定承诺——这种威慑既包括防卫能力,也包括社会韧性。然而,随着威权力量加深协作,在整个地区结合网络行动、经济胁迫与军事施压,印太和平的维系已无法仅靠台湾承担。

尽管台湾人民真诚感激外界的声援,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行动。世界各主要民主国家应立即采取具体措施,强化与台湾的安全合作,包括提升跨领域协同作战的能力。要认识到:一个民主国家的韧性,能增强所有民主国家的安全。2025年,台湾与美国通过军购与武器交付,显著加速了台湾的防务准备,这应成为其他民主国家的行动信号。

台湾正以紧迫与决心履行自身责任,力求通过“以强求和”实现和平——不仅依靠军事准备,更致力于全面强化社会韧性。随着台湾加快脚步,世界不应再怀疑它捍卫自身未来与自由的决心。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