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將如何阻遏美国干预台海战争

编者按:对中国而言,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一环,而“武统”台湾的可能性也使台海冲突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与潜在引爆点。在有关解放军跨海峡作战的讨论中,“美国是否以及如何介入”始终是影响中国战略评估的核心变量。若冲突爆发,北京可能采取哪些反制措施以阻遏美军干预、实现其战略目标?对此,美国国防大学高级研究员吴志远博士(Joel Wuthnow, Ph.D.)在其近期发表于权威安全政策平台《War on the Rocks》的文章中(文章英文题目为“How China Could Counter U.S. Intervention in War Over Taiwan”),系统剖析了中国可能采纳的“反干预”路径。请点击此处访问原文,亦可点击此处阅读吴志远博士关于台海“持久战”四类情境的分析。本篇翻译由本站特约撰稿人徐宇深执笔,欢迎读者进一步阅读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最新台湾安全报告,作为延伸材料参考。
关于中国军方如何应对美军干预台海冲突的讨论,长期聚焦于对美国在西太平洋部队的精确打击。确实,一些兵棋推演假设解放军将率先发动攻击。然而,这并非中国决策层唯一可选的路径。其他选项还包括:在美方尚未来得及动员前对台发动突袭、对美国盟国施压,阻止美军使用前沿基地,或是诉诸战略威慑,意图从根本上打消华盛顿出兵保卫台湾的意愿。
在所有选项中,战略性威慑或许对北京最具吸引力。其核心逻辑在于:令美国政府相信,一旦介入台海冲突,美国本土将面临难以承受的风险——包括针对电力和通信系统的网络攻击,甚至核升级的威胁。因此,北京可能谋求利用其日益扩张的核武库(及其释放出的核信号)、新型洲际常规导弹、太空与网络作战能力,并借助“北京比华盛顿更具意志”的战略信念,构建这种威慑态势。若中国领导层采纳这一思路,或将判断台海战争可控于有限范围之内,从而更有可能倾向于采取进攻行动。
为应对中国战略威慑所带来的挑战,特朗普政府应进一步将国土防御与印太地区安全深度融合,实现统一筹划,从而在海内外同时维持有效威慑。此举将向北京明确传达一个关键信号:绕过美国印太司令部另辟战场的企图注定无法得逞。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启动一场战略沟通行动,重点强调危机意外升级所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美国干预:中国战略判断中的关键变量
据报道,中国军队正稳步向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备战目标迈进,即在2027年前完成对台作战的全面准备。然而,战争胜算依然存疑——正如一位美国分析人士近日所指出的。部分不确定性来自台湾自身:在蔡英文与赖清德总统任内,台北已着手推进长期滞后的国防改革,包括提高国防预算、强化战备动员能力等。
尽管如此,美国是否干预,依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评估中的决定性变量。官方而言,长期以来,美国奉行“战略模糊”政策——这一立场亦曾获得特朗普总统的公开支持——为美国领导人在是否以及如何应对中国对台动武提供了灵活性。与此同时,如《战役学》等中文来源则普遍预测,美国将卷入台海冲突。
无论是海上封锁还是全面入侵,美国是否介入台海局势,都是对中国武力犯台战略的关键挑战。这两项正是北京“武统”台湾的主要军事选项。
中国或将动用海军与海警部队对台湾实施海上封锁,借助其舰艇数量上的优势,以及近期多次围台演训中模拟的封锁行动。但这一做法极有可能引发由美国主导的反封锁作战,迫使中国陷入两难抉择:要么后撤,允许部分关键物资(如液化天然气)运抵台湾,从而削弱封锁效果;要么选择升级冲突,承受更高战略风险。
若中国对台发动全面入侵,美军干预将对解放军构成更为严峻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登陆,几乎必然需要先掌握制海权与制空权。美军的第五代战斗机、核攻击潜艇、战略轰炸机,以及部署于第一岛链前沿阵地的地面炮兵与导弹系统,将令中国海军运输舰与空降部队能否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成功渡海,变得高度不确定。此外,美军亦有望投入新兴作战能力。2024年6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萨缪尔·帕帕罗上将指出,美军正在囤积大量廉价攻击型无人机,一旦台海开战,将为试图强渡海峡的部队制造出如“人间地狱”般的战场环境。此言一出,引发广泛关注。
若美军不介入台海冲突,或美军跨太平洋部署能力遭遇重大障碍,北京则更可能迫使台北屈服,或在全面战争中赢得胜利。一旦封锁得以持续,将对台湾社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面对兵力、作战平台与弹药等多重劣势,台湾军队在与中国“一对一”对抗中势必陷入困境。事实上,若美国无法明确展示其介入意图,台北甚至可能不战而降。深知上述动态,北京早已认真评估如何在冲突爆发之初尽量削弱甚至避免美国的介入。
一系列选项:如何应对美军干预
在台海冲突初期,北京或将采取以下四种路径之一,以对抗美军介入。这种“反介入”策略不同于传统威慑,因为其目标不仅在于阻遏,还可能主动出击以挫败外部干预。
这四种策略可以依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第一,胜利的实现逻辑是依靠对敌军的军事打击,抑或通过政治讯号影响外国决策者;
第二,策略的指向是直接针对美国,还是间接借由对台湾或第三方采取行动而达成目的。
中国的反干预选项

系统破坏战术
中国可能动用多种军事手段,破坏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调动、部署与维持兵力的能力。北京已大规模投资于精确打击武器库,包括反舰弹道导弹与远程空射导弹,用以打击美国关键目标。此外,中国亦可能采取非动能攻击手段,例如网络攻击或电子战,干扰美军关键信息系统并削弱其卫星运作能力。
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军事观察人士始终将动能与非动能打击视为“系统破坏战”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战目标是摧毁敌方关键军事系统——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ISR)、后勤节点、指挥与控制系统(Command and control/C2),以及诸如航空母舰等战力生成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作战资产。
然而,“系统破坏战”存在两大挑战。首先,该模式具有高度挑衅性,具有显著升级风险。若对美军基地、航母或关键网络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极有可能引发中方难以掌控的升级螺旋,这恰是北京意欲规避的局面。其次,此类打击未必奏效:中国或难以定位并摧毁美军核心战力,如在美国本土基地运作的战略轰炸机或攻击型核潜艇,而这些仍将持续对中国的海空优势构成严重威胁。此外,美军兵力的分散部署与掩蔽手段亦将提升其关键战力的生存概率。
既成事实战略
鉴于与美军直接交战的高风险,中国或将选择实施有限规模的“既成事实战略” (Fait Accompli),以此扩大影响力,同时避免局势升级。例如,北京可能在台湾周边展开一系列军事演习,掩护其常规入侵行动。俄罗斯便曾在2008年8月入侵格鲁吉亚国际公认领土之前,巧妙运用此类战术。若这一“障眼法”成功实施,美国决策层将几乎没有时间完成部队动员。然而,全面战争所需的规模往往远超一般大型军演,这将对华盛顿提供警报。此外,美国可借助情报解密手段削弱北京的行动先机,正如俄方在2022年2月试图突袭乌克兰时被成功预判并遭挫败一样。
胁迫东道国
对中国而言,另一种可用选项是胁迫第三国政府官员。中国可能试图游说相关东道国,限制美军的驻扎与出入权限。一旦对台军事行动启动,北京或将向韩国、日本、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的国家领导人传达警告:若美军使用其本国设施发动对中国的攻击,该国将被视为冲突当事方,并可能成为中方报复的目标。部分国家或许会因此屈服于北京的要求或是限制美军进驻,包括远征海军陆战队部队、战术航空力量与中程导弹系统等。但也可能有国家选择无视胁迫,将中方警告视作“虚张声势”。这一策略对不依赖近岸部署的美军远程投送力量(如战略轰炸机)影响相对有限。

战略威慑
中国的最终选项,或许是通过核武器、常规武器、太空、网络与信息手段的组合,来测试美国在保卫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决心极限。尽管“战略威慑”这一概念可追溯至21世纪初,但在中国领导人于2022年10月将其列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之后,这一理念再度引发关注。北京可能试图以一场冗长且代价高昂的战争来震慑华盛顿——这场战争将严重扰乱数百万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此举或将令美国决策层犹豫不决;又或者,由于官员就“是否回应”及“如何应对”问题展开辩论,中方威胁可能拖延美方的快速反应。这样的迟疑与耽搁,极有可能将台海战局的主导权拱手让于中国军方。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持续推动中国核力量的建设。根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12月的报告,中国在前一年已部署超过600枚现役核弹头,数量几乎是2020年的三倍。同时,中国不断推进核力量多样化,涵盖具备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巡逻、可搭载核与常规弹头的双重用途轰炸机,以及能够携带双用途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上述核力量能以多种方式作为战略信号工具,用于展示中国的决心。类似地,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通过提升核警戒状态和实施突袭式轰炸演习,试图威慑北约直接干预乌克兰战事。中国领导层似乎也深信,此类战略信号将成为未来台海冲突中的重要工具。
中国也在积极发展可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的非核战略能力。近期,中国测试了一款洲际弹道导弹,这是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此类测试。早在2021年,中国便成功试射了部署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的分导轨道轰炸系统。
北京还可能威胁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发动大规模网络攻击,攻击目标包括金融系统、电信网络、交通体系和电力网等。
此外,中国或将利用美国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他商用卫星的高度依赖,威胁动用多种反卫星武器,包括直接上升式拦截器、共轨卫星,以及干扰器和定向能武器等“软杀伤”技术。
综合以上可能性,中国将寻求整合多种军事与非军事手段,向美国本土施加压力,意在削弱美国政府动员军力协防台湾的意愿。
一场信心游戏
从广义来看,中国对美国在台海情境中的承诺与能力的态度,将进一步强化其“战略性威慑”选项的可行性。北京普遍认为美国正陷于不可逆转的衰退,其特征是严重的政治极化与经济不平等。这一判断进一步助长了另一种观感:美国缺乏打一场长期战争的政治意志,而统一台湾则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与美国无关。
日益增长的观点还认为,解放军实力正逐步超越美军,而美方却在全球多线承诺下力不从心。这些认知助长了北京内部的论调:华盛顿再无意愿开启另一场冲突。
对此,美国国防部在撰写下一份《国家防务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通常每四年发布一次)时,应认真考虑需要向中国领导层传递的核心信息。首先,应明确强调:印太地区的威慑与美国本土防御是“一体两面”,而非相互割裂的优先事项。下一份防务战略应将二者明确联系起来,向北京发出明确信号——若中国在对台军事行动初期试图威胁美国本土任何一部分,正如中方自己所说,那将会是“玩火”。
此外,即将登场的《国家防务战略》还应探索其他方式,削弱中国对其战略威慑效果的信心。例如,可扩大美军印太司令部与美国本土军力协同演训的规模,通过实战化演练展示协调能力。
双方也可重启战略稳定领域的专家级对话,开展危机模拟与案例研究,以直观传达因危机信号误判而导致的核战、太空战与网络战升级风险。这类对话将向北京传递一个宝贵的教训:使用战略威胁手段将带来不可控的升级代价。
最后,下一份《国家防务战略》还应考虑“再保证”所应发挥的作用。正如托马斯·谢林所强调的,威慑与再保证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美国应当向北京明确:只要中国不对台湾采取侵略性军事行动,美国将不会改变其政策,正式承认台湾独立——这是中国最为敏感的红线。
作者
-
徐宇深是本站特约撰稿人,曾在卡特中心和亚洲协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