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国领跑未来能源争夺战

【编者按:6月30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详细对比中美两国在能源发展上的路径。对比显示,特朗普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发展上取得长途进展,而中国则在世界各地的清洁能源战场大放异彩。有趣的是两国这个截然不同的能源发展战略并不是以“关爱地球或气候变化”这个角度来考虑的,两国目前采取这个战略的主要目的还是各自的国情以及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附带的效果是中国在这场未来能源之战中似乎占据领先地位。我们把该文的部分内容翻译出来,以飨读者。】
去年,中国新增的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中国的清洁能源热潮正走向全球:中国企业正在巴西、泰国、摩洛哥、匈牙利等国家建设电动车和电池工厂。
与此同时,在美国,特朗普总统正敦促日本和韩国投资“数万亿美元”参与一项将天然气运送到亚洲的项目。而美国通用汽车则宣布放弃在纽约州水牛城附近的一家工厂生产电动机的计划,转而投资8.88亿美元,用于在那里制造V8汽油发动机。
全球能源未来的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尽管全球变暖的威胁日益严峻,但作为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在能源政策上主要还是从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而非从应对气候危机的角度。关乎整个产业的命运,以及塑造当代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联盟也在此角力中浮现。
特朗普政府的目标是让世界继续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一个多世纪以来驱动着汽车和工厂,温暖着千家万户,并支撑起一个个帝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是天然气最大的出口国,这为特朗普所称的“美国能源主导时代”提供了基础,目标是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尤其是对像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的依赖。
中国正加速迈向清洁能源霸主地位
中国则正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迈进。它押注于一个依靠太阳能和风能等廉价电力运行的世界,并希望全球依赖中国生产的高性价比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与美国不同,中国本国缺乏丰富易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它迫切希望摆脱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转而通过可再生能源为经济提供动力。
当以色列对伊朗发动袭击时,这一依赖不稳定地区获取能源的危险性再次被突显——伊朗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流向中国。
尽管中国仍然燃烧着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煤炭,其碳排放量也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总和,但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速度惊人。中国已经在全球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电动车以及许多其他清洁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优势正不断扩大。
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电池制造商和电子公司均已推出可在五分钟内完成电动车充电的系统,这几乎彻底解决了电动车充电耗时长的问题。中国拥有近70万项清洁能源相关专利,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并重塑如巴基斯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国际关系。
中国还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追赶方面难以迎头赶上。尽管中国近期开始发放部分出口许可证,但这些举动表明,世界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购买中国的绿色能源技术,要么就没有。
中国还开始主导核能领域——一个曾被美国牢牢把控的高科技行业。中国目前有31座核反应堆在建,几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持平,同时也在下一代核能技术和长期被科学界视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的“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很庞大’,这是无法比拟的规模。” 印度塔塔电力公司(Tata Power)首席执行官普拉维尔·辛哈(Praveer Sinha)说,该公司在印度南部运营一家高科技太阳能板工厂,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的硅材料。
而在中国主导清洁能源技术、从专利到原材料全面布局的同时,特朗普政府则在利用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实力,继续推动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
与拜登政府力图推动美国经济摆脱对化石燃料依赖的政策完全背道而驰,特朗普白宫正在开放公共土地和联邦水域用于新一轮石油钻探、加速批准石油管道建设,并向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其购买美国产能源以避免关税。
华盛顿本质上正在推行一种“强势能源战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对盟友与伙伴国。这种战略建立在以下前提上:当代世界早已围绕这些能源体系建立,而美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即便太阳能更清洁、更便宜,出口石油和天然气依旧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
中美之间争夺全球市场的竞争,对地球的健康带来了深远影响。
化石燃料的燃烧在过去200多年里帮助塑造了现代世界,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繁荣。美国是历史上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一进程也导致了科学界如今所称的“日益严重的危机”——燃烧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形成一层“热毯”,加速了全球变暖。
中国制造的廉价太阳能板、电池和电动车使许多大型经济体能够转向更清洁的技术,包括巴西、南非,甚至是中国的地区竞争对手印度。这种价格可负担性,对于全球减排至关重要。
科学界普遍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全球变暖将持续引发更加严重的干旱和风暴,可能扰乱洋流和全球气候模式,破坏粮食生产,加剧生物多样性危机,并随着海平面上升而淹没全球多个重要城市——这些只是潜在风险的一部分。
然而,特朗普政府对这些担忧不以为然。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曾是天然气行业高管,他将气候变化称为“构建现代世界的副产品”。
当被问及中国与美国在能源路径上的分歧时,美国能源部发言人本·迪特德里奇(Ben Dietderich)表示:“美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特朗普政府致力于充分开发这些资源,以满足美国人民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他还称,过去推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尝试“损害了美国的能源安全”。
美国石油协会执行副主席阿曼达·埃弗索尔(Amanda Eversole)表示,该组织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的进展,但她并未将其视为迫在眉睫的战略威胁。她说:“我们始终密切关注中国的动向,因为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美国必须继续在能源领域保持主导地位。”
目前,全球大部分能源仍来自化石燃料。然而,随着各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它们正逐步采用更清洁的替代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35年,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两种发电来源,超过煤炭和天然气。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美国目前所采取的战略,可能会让中国占据全球对“既清洁又便宜”的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所带来的先机。
“美国将继续主导化石燃料经济,而中国将成为低碳经济的引领者,”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中国气候中心负责人李硕表示,“问题是,美国接下来该往哪里走?”
北京的“软实力”野心
在中国最大的绿色能源海外客户中,有一个是石油国家——沙特阿拉伯。在这片以石油储量丰富闻名的沙漠土地上,中国公司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之一,并配套太阳能发电场。
在全球范围内,北京正利用其清洁能源实力,构建和拓展政治与经济关系。
中美两国都将能源独立视为国内的核心目标,也都认识到向其他国家提供能源,是在国际上展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但它们所采取的路径却截然不同。
如今,中国主导了众多清洁能源产业,这使其能够通过向世界各地销售和融资能源技术来扩大其影响力。这些项目为中国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金融、文化,甚至军事联系,恰逢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变化之际。
这些项目几乎覆盖全球版图。北京正与土耳其等国家谈判供应核反应堆,这些国家过去主要与美国和欧洲做生意。在巴基斯坦,中国已经在建设该国规模最大的核电站。
中国企业正在巴西建造风力涡轮机,在印尼制造电动车。在肯尼亚北部,中国开发商建成了非洲最大的风电场。在整个非洲大陆,特别是在赞比亚等拥有丰富清洁能源关键矿产的国家,中国为各类项目提供融资,导致一些政府对中国银行负债累累。
根据研究机构“气候能源金融”(Climate Energy Finance)的数据,自2023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宣布在清洁能源制造、发电与输配电领域的海外投资总额达到1680亿美元。
“他们正在主导这些市场,”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特纳博士说,“而市场主导权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拆除了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体系,放弃了美国长期以来依靠援助输出软实力的战略。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交易化的对外交往方式。例如,在沙特,中国正在建设大型电池项目,而美国则刚刚与沙特达成一项重大军售协议,同时一家美企也将在当地建立稀土矿采、加工与磁体制造项目。与此同时,美国还在积极推动对外化石燃料出口。
特朗普去年接受了来自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高管的超过7500万美元竞选捐款,他承诺将重启“钻探热潮”(“drill, baby, drill”),开启一个“能源主导”的时代。上任头几个月,他已着手扫清障碍,推动更多能源出口,并向外国政府施压,希望它们购买更多美国天然气。
例如,乌克兰急需维持从美国获得的军事援助,并已表示将增加购买美国天然气的意愿。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在即便是对友邦国家也采取强硬姿态的又一例证。
“美国通过石油和天然气获得地缘政治杠杆,”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瓦伦·西瓦拉姆(Varun Sivaram)表示,“而能源转型对美国其实非常不利,因为我们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都把主动权让给了中国这样的对手。”
世界将选择谁的能源未来?
未来正通过一项项交易被逐步定义。美国正向韩国和日本施压,要求它们购买更多来自阿拉斯加的天然气,并投资一个规模庞大、但成功几率不高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而中国则正向欧盟施压,要求其开放市场,允许中国电动车进入,尽管这可能会对欧洲本土的汽车产业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冲击。
在这场全球能源竞赛中,不太可能有立刻的胜者。全球的能源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太阳能和石油、核能和天然气的需求齐头并进。
短期来看,这可能对中美双方都有利。美国仍有大量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出口客户,目前全球约80%的能源需求仍靠化石燃料满足。
但这一比例很可能将下降。国际能源署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占比将跌破全球能源需求的60%。
而中国已经准备好接过剩下的市场份额。
“当美国联邦政府决定退出这场竞赛时,竞赛本身并不会停止,”巴西财政部高级官员拉斐尔·杜布(Rafael Dubeux)说,“其他国家仍在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