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布鲁金斯学会今天如何思考?

作者:李成  来源:文汇报

  从 2005 年被布鲁金斯学会任命为客座研究员,到今天执掌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在智库街耕耘了近 10 年的李成见证着美国智库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体现在他供职的布鲁金斯学会之中:布鲁金斯学会在中国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中心,同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分部,约翰∙桑顿中国中心是布鲁金斯学会第一个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中心,是布鲁金斯学会尝试打开全球视野的一个表现;之后布鲁金斯学会又陆续在中东、印度建立了中心,学会的视野从美国本土逐步延展到全球。李成说,如今的布鲁金斯学会更为关注全球变化,这一点从其领导构成就可窥见。“我们的领导层都有海外工作经验,其中一些还是外籍人士:一位副总裁是英国出生的澳大利亚人, 另一位副总裁来自土耳其,总裁斯特罗布塔尔伯特(Strobe Talbott)是印俄问题专家,这些人员构成反映出了智库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李成说,在全球化时代,布鲁金斯学会希望成为一个全球智库,为全球服务,这是他到布鲁金斯学会以来感受的一个重要变化。

  网络的迅猛发展也影响着这个老牌智库。“我们必须保持与社会、政界同步,而不是闭关自守在象牙塔里作研究,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我们最具深度的研究能力。“李成说, “学会今天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通信网路革命的冲击下保持学会的领先地位,在此过程中,及时评估问题与深入研究价值不可偏废。“

  此外,布鲁金斯学会有120 个研究员,大多是教授级别的高级研究员。“供养120个研究人员的开销非常大。不同于高校,我们没有学费收入,因此维持我们的经费一直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智库在美国的生存没有固定模式,更多是关注实际、适应环境变化。“李成说,用人的成长轨迹来比喻美国智库并不合适,已有近100年的发展史,但布鲁金斯学会并未“老朽”,相反,百年积淀形成了学会的传统价值,促使学会不断往前走、不断去适应多元的社会文化,使得学会的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代表性、全球性,其中一个具体表现是目前学会中的女性以及少数民族研究员开始增多。

来源时间:2015/3/21   发布时间:2015/3/13

旧文章ID:272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