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与铭记的责任

 《南京照相馆》与铭记的责任

一位美国华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反思

8月15日,是日本二战对华投降日,也是《南京照相馆》在纽约的首映,我受邀请参加,以下是我的观感。

对于一个生长在中国,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而言,南京大屠杀并不是遥远的历史。它是我们家庭记忆的一部分,是跨越海洋传承的悲痛,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责任。《南京照相馆》这部以1937年为背景的新电影,用令人心碎的真实感受,向我们诉说了这种责任。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南京一家小小的照相馆里。这里没有宏大的战场场面,只有普通人,家庭、邻里、孩子,在日本侵略的阴影下生活突然崩塌。一次拍照的中断、一阵突如其来的寂静、孩子眼神里的恐惧,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历史书里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具体而鲜活的生命受到残酷的暴行。

当我观看时,悲痛、愤怒,与无助不断涌上心头。我想起自己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久立,凝视那些镌刻在石壁上的名字,那时的沉默与压抑如今再一次涌回心间。但这部影片不仅让我再次体会到悲伤,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与无力感。我痛恨当年腐败无能、抛弃人民的国民党政府。看到平民被任意屠戮,我甚至希望自己能回到那个年代,奋起抗争,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也要换来更多同胞的生存。我在影院里默默地流泪。

导演在表现中极为克制,从不渲染血腥,但是我们知道血腥与暴行的存在。影片的恐怖来自寂静、暗影,与未尽之言。尤其在一场令人难忘的戏中,照相馆的暗房成了无声的档案,家庭的合影依然留存,即便人已不在。记忆拒绝被抹去。

然而,更令人心痛的是,直至今日,日本政府仍拒绝全面承认这一暴行。日本政客依然前往靖国神社祭拜甲级战犯。这种否认与美化,不仅是对遇难者记忆的侮辱,更是对后代的再次伤害,也显示这种野蛮的暴行可能会重现。

而在美国,这种不公更显突出。犹太人大屠杀在西方世界被广泛记录与传播,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南京大屠杀中,三十多万条生命被残酷夺走,却鲜少出现在西方的课堂与媒体中。我们的孩子在沉默中成长,而这种沉默,本身就是另一种暴力。

对我们海外华人社区而言,这部电影不只是文艺作品,而是历史的保存。它确保年轻一代能够看到、感受到并继承这段真相,即便世界在试图掩盖它。

演员的表演让过去重现,人物仿佛就是我们的祖辈,在绝望中仍然紧握尊严。影片的色调压抑、冷峻,映射出希望渐渐暗淡,但仍残存点点人性光芒。

我带着沉重的悲伤离开影院,却也心怀自豪。自豪的是,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的贡献,以致国富民强,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自强不息。自豪的是,我们中国人拒绝沉默,即使面对否认与无知。自豪的是,我们作为海外华人也会永远以铭记与传承为我们的使命。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呼唤。它提醒我们去铭记,去抗拒遗忘。这也是我们对历史最庄严的回应。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