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金斯:特朗普—习近平峰会倒计时

 布鲁金斯:特朗普—习近平峰会倒计时

作者:Patricia M. Kim (布鲁金斯高级研究员)

经过数月的激烈贸易战,备受期待的特朗普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峰会越来越有可能发生。虽然时间、地点和议程仍未确定,但政治势头已不可忽视。8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华盛顿与北京同意将关税休战延长90天,理由是北京在回应美方关切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双方也承诺继续对话。这一宣布是在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高级别贸易会谈之后作出的,同时也紧随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首次会晤——这次会晤出乎意料地获得了美国国务院的积极评价,称双方正在探索“潜在合作领域”。

贸易与投资议题如中国的产能过剩、投资承诺和购买美国商品,再加上芬太尼问题,毫无疑问将在未来可能达成的美中贸易协议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谈判仅限于此,华盛顿就有可能错失更大的战略机会。目前,双方政府似乎都打算在可能的领导人会晤之前稳定氛围。此次峰会既不会重置美中关系,也不会带来“全面大交易”。但峰会确实能提供一个窗口,使华盛顿能将筹备工作提升到更具战略性的层面——设立经济护栏,捍卫美国核心利益,并在可能的领域向中国施压以寻求合作。如果未能利用这一时机锁定更持久的成果,将是一种战略性错误。

把休战正式化:限制经济武器化

过去几个月愈发清楚的一点是,美国和中国都有能力对彼此——以及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关税、出口管制及报复措施的迅速升级,显示竞争如何能迅速蔓延并引发更广泛的经济动荡。

美国仍严重依赖中国稀土和磁体的出口——这些是从半导体、汽车到喷气发动机等产品的关键投入。当北京因应美国的关税和对先进芯片的限制而收紧这些材料的出口时,美国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立刻感受到冲击。尽管中国正在推动科技自立,但其对美方出口管制的反应也凸显出,中国企业仍依赖并积极寻求获得美国半导体。

双方政府现在都在加速弥补这些脆弱性。华盛顿正在投资美国国内稀土的开采和磁体生产,而北京则加快了自主芯片设计和制造。然而,在这些领域实现完全自给自足需要数年时间,而非数月。在可预见的未来,供应链仍将紧密交织,即便双方都在战略领域建立冗余以应对安全考虑。在现代社会,完全的自给自足几乎不可能:即便是日常产品,其复杂性也使得“全部国产”不仅在经济上不可行,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难以实现的。一个关键投入可以被随意“武器化”的世界,对美国和中国都不利。

在即将到来的峰会上,特朗普与习近平应当同意将非敏感商品的商业贸易与更广泛的战略竞争隔离开来。他们应确认:

  • 承诺避免将经济的相互依赖武器化,除非是在有限的、狭义界定的国家安全背景下;
  • 在施加新限制时确保透明和可预见性,包括事先通知并清晰说明战略意图与目标;
  • 避免针对非军事部门,以确保全球贸易流动不会遭受不必要的干扰;
  • 建立工作层沟通机制,持续对话并迅速解决阻碍合法商业的行政延误。

这些承诺不会终结战略竞争,也不会阻止在国家安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采取针对性限制。但它们将有助于稳定经济关系——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避免美国公司在“外交鞭挞”下反复受损,并向全球市场发出信号:在地缘政治竞争之外,商业逻辑依然有其位置。

在朝鲜与俄罗斯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未来数周也为推动北京在应对地区安全热点方面发挥更建设性作用提供了机会——尤其是朝鲜与俄罗斯问题。

在俄罗斯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要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实施次级制裁,尽管尚未付诸实施。北京可能对特朗普最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表示欢迎,因为两位领导人持续互动减少了中国在削减对俄支持方面的压力。然而,俄乌战争不会在一夜之间结束,而中国对俄罗斯施加的压力在未来几个月将至关重要。华盛顿应利用峰会前的时间明确表态:美国认真对待次级制裁,并准备惩罚中国持续为俄罗斯军事补给提供便利的行为——例如无人机零件、机床和双用途微电子产品的出口。

北京不会公开危及其与莫斯科的伙伴关系,因为中国将这种关系视为对美长期竞争的战略筹码。但特朗普政府应敦促中国领导人私下采取切实步骤——例如限制特定出口——以表明不赞成进一步升级,并传达中国希望莫斯科走向尊重乌克兰领土完整与主权的持久停火的意愿。同时,华盛顿也应推动北京公开重申其对停火和乌俄直接对话的支持。这样的合作应被定位为未来达成贸易协议和举行峰会的关键前提。

在朝鲜问题上,美中利益总体一致:双方都希望看到一个无核化的朝鲜和朝鲜半岛的持久稳定;双方也都日益担忧朝鲜与莫斯科日益加深的军事合作。中国与俄罗斯竞相拉拢金正恩的局面,使得中国对平壤施加实质压力的可能性变小,但美中在遏制朝鲜的核武器与导弹项目上仍有共同利益。

特朗普已表明愿意重启与金正恩的外交接触,但前路更加艰难。自2019年河内峰会失败以来,朝鲜立场明显强硬化——已将其核武国家地位写入宪法,并宣布其核武库不容谈判。近期与俄罗斯签署的防务协议以及与莫斯科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增强了平壤的信心。

要打破这一僵局,华盛顿应推动北京和莫斯科明确表示,朝鲜寻求获得核武国家地位绝非选项。莫斯科可能会拒绝,但这种拒绝本身可能暴露中俄之间的立场差异。华盛顿还应敦促北京引导平壤回到2018年《新加坡联合声明》框架——这一声明由特朗普和金正恩亲自确认,其中包含对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的承诺。这仍是美中利益重叠的战略领域,也是可能实现合作的地方。

保护核心原则——尤其是台湾问题

特朗普政府在追求峰会成果时,必须避免作出战略性让步——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北京必然会推动华盛顿修改长期以来的对台表述和政策。最近美国拒绝允许台湾总统赖清德在纽约市过境,以及取消原定的美台防务会议,这些举动被普遍解读为在斯德哥尔摩会谈前向北京示好的姿态。但这样的做法有风险,会加深一种危险的印象:即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可以谈判的。

在峰会前夕或期间,北京可能会敦促华盛顿,将其传统的表述“美国不支持台独”改为更强硬的“美国反对台独”。这远不只是语义上的变化——它可能被理解为美国政策与北京主权立场的对齐。与此同时,中国必然会反对美国对台军售,而这些军售中许多仍在执行管道中。

美国政府必须明确表示,无论是政策表述,还是美国对台湾自我防卫能力的支持,都不容谈判。保持一致性不仅仅是原则问题,更是对未来胁迫行为的威慑。任何迹象显示华盛顿可能在长期对台政策上妥协,都会鼓励北京进一步施压,并削弱美国在整个印太地区的信誉。

峰会之后怎么办?

在很多方面,峰会之后的阶段比峰会本身更重要。在筹备阶段,双方很可能保持友好口吻,避免重大挑衅,以维护外交氛围。但如果缺乏会后的积极管理,关系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迅速恶化。因此,华盛顿必须将峰会后的管理作为战略优先事项,而非事后补救。无论多么精心设计的协议,如果缺乏积极的监督、执行与持续接触,都不会持久。

为此,工作层沟通渠道必须保持活跃,并有足够权力在争端升级之前解决问题。执行机制应有明确界定,包括时间表和透明的评估基准。定期的高层接触应制度化,以维持监督、管理争端,并重申双方共同的“护栏”。

归根结底,特朗普—习近平峰会不会解决美中关系中的根本结构性矛盾。然而,它可以用来为这场竞争施加战略约束——让其更可预测、不易陷入危机,并且更易于全球市场和美国盟友应对。

未来两个月是一个真正拥有战略杠杆的时刻。华盛顿应利用它,不仅缓和贸易战,还要构建一个长期、可控的竞争框架。这意味着设立经济护栏、争取中国在乌克兰与朝鲜问题上的合作、捍卫美国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有效机制来管理峰会之后的发展。

(本文英文原文发表在布鲁金斯网站。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