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号”:在战火中起航,在星空下归来

 “大黄蜂号”:在战火中起航,在星空下归来

活动预报

为抗战胜利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纪念旧金山会议签署80周年,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

地点:USS Hornet 航空母舰博物馆(阿拉米达港)
时间: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上午10:00 至晚上8:00
活动内容:和平展览、国际论坛、《T台上的牺牲与荣耀》主题时尚秀、纪念演出、闭幕胜利合影与和平共识签署仪式等

购票与咨询:请联系活动主办方邮箱:info@sfpacificwar.org
官网了解详情与购票:www.sfpacificwar.org

扫描二维码购票

大黄蜂号:在战火中起航,在星空下归来

1945 年 2 月 16 日清晨,东京湾上空的乌云仿佛是历史的厚重幕布。一架美军 F6F “地狱猫” 战斗机从 CV-12 “大黄蜂号” 摇晃的甲板上怒吼升空,机翼下挂载的炸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如同沉睡的猛兽即将苏醒。飞行员耳机里传来最后一道指令:“记住,你们脚下是‘大黄蜂号’——别让这名字蒙羞。”

此刻,这艘编号 CV-12 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正以 24 节航速逼近日本本土。三年前,它的前身 CV-8 “大黄蜂号” 曾搭载杜立特空袭队首次轰炸东京,随后在圣克鲁斯海战中壮烈沉没,留下了悲壮而未竟的使命。而今,这艘继承其名字的新舰战斗机群再次飞越富士山,将复仇的火焰倾泻在军国主义的心脏地带,完成了一场跨越战争时空的接力。

而历史对 “大黄蜂号” 的厚待远不止于此。1969 年 7 月 24 日,还是这块甲板,尼克松总统通过卫星电话向全球宣布:“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已安全返回地球。” 镜头里,湿漉漉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正从救生艇爬上甲板,身后是漆成明黄色的回收舱。从太平洋的炮火硝烟到人类登月的辉煌荣光,CV-12 用 26 年的航迹,编织出一部美国精神的壮丽史诗。

浴火重生的命名传承

1942 年 10 月 26 日,圣克鲁斯群岛海域,CV-8 “大黄蜂号” 在日军俯冲轰炸机的围攻中燃起冲天大火,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仿佛要将整个海域都吞噬。当最后一架舰载机被迫降落在邻近的 “企业号” 上时,轮机长在日志中写下:“黄蜂的刺断了,但蜂群还在。” 这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不屈的精神。

一年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船台上,一艘本应命名为 “基尔萨吉号” 的新航母正在舾装。突然,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签署命令:“将这艘船命名为‘大黄蜂号’。 ”1943年8月30日,据说,当CV-12驶入旧金山湾时,其舰艏已装配上一枚CV-8的青铜舰徽复制件,以纪念在战火中沉没的前辈。这不仅是一种铭记,也延续了舰名所承载的责任与传统。我们不是替代品,我们是复仇者。”  这是许多人记忆中,首任舰长迈尔斯・布朗宁上校(Captain Miles R. Browning)在服役初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CV-8,即原“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是约克城级航母的第三艘,于1941年投入服役。她最著名的战功是执行了1942年4月的“杜立特空袭”——首次由美国本土起飞、对日本本土实施的轰炸行动,为二战初期的美国士气注入关键鼓舞。同年10月,在南太平洋圣克鲁斯海战中,CV-8在激战中遭受重创后沉没,成为美国为二战付出代价的象征之一,在甲板下方的弹药库里,一群年轻的水兵曾悄悄用粉笔,在冷硬的钢壁上写下 CV-8“大黄蜂号”上所有阵亡官兵的名字。他们说:“写下这些名字,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我们回来了。”一笔一划,写下的不是字,而是一种传承,一种将牺牲化为力量的决心。

太平洋上的战争史诗

1944 年 3 月,刚刚完成舾装的“大黄蜂号”乘风破浪驶离珍珠港,加入马克·米彻尔(Marc A. Mitscher)中将指挥的第 58 特遣舰队。3 月下旬至 5 月初,以 CV-12 为旗舰的打击编队,对帕劳群岛展开首轮航空攻击:F6F“地狱猫”和 SB2C“地狱俯冲者”机群起飞轰炸日军机场、锚地与补给设施。此次行动一举摧毁了大量地面飞机与运输目标,舰载机作战效率显著,舰队也因此荣获总统单位嘉奖。CV-12 坚持高出勤率,损失极少,首役可称为胜利开局。

1944 年 4 月下旬,在盟军登陆霍兰迪亚、艾塔佩的前夜,“大黄蜂号”所属的第 58 特遣舰队率先对霍兰迪亚及其机场展开连日空袭。晨光下,F6F “地狱猫”与 SB2C “地狱俯冲者”携炸弹划破天空,精准轰炸日军油料库、仓库和机场设施。

战后统计数字触目惊心:地面飞机约 340 架飞机遭毁;空战中又击落约 60 架敌机。在众舰联合打击下,数艘补给船和支援艇沉没,整个海岸线的日军增援能力被一举削弱。

有水兵回忆,“那夜空中爆炸的火光,映红整个海湾,浓烟直冲 3000 米云层”——那不仅是战火的剧烈燃烧,更是霍兰迪亚防线崩溃的前兆。盟军随后发起登陆,轻松夺取滩头阵地,彻底改变了新几内亚战局的战略格局。

6 月 19 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决爆发,日军集结 9 艘航母发动 “阿号作战”,企图一举歼灭美军舰队。清晨 5 时 30 分,“大黄蜂号” 雷达发现第一波 69 架日机逼近。飞行中队长戴维・麦坎贝尔率 12 架 F6F 迎击,他后来描述:“日军飞行员明显训练不足,他们队形松散,像无头苍蝇。” 在美军新型 VT 引信炮弹和战斗机的双重绞杀下,日机纷纷坠海。甲板上的防空炮手詹姆斯・凯勒回忆:“我们甚至来不及换弹链, 天空全是火球和降落伞。” 这便是著名的 “马里亚纳猎火鸡”。“注:马里亚纳猎火鸡” (The Great Marianas Turkey Shoot) 是对马里亚纳海战中,日军飞机被美军飞机轻易击落的戏称。这场海战发生在1944年6月19日至20日,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决战之一。由于日军在空战中损失惨重,美军飞行员用“猎火鸡”来形容击落日军飞机的场景,因为日军的飞机在美军面前就像待宰的火鸡一样容易被击落”。

当日下午,“大黄蜂号” 的 TBM “复仇者” 鱼雷机锁定日军最新锐航母 “大凤号”。尽管日军防空炮火密集,飞行员乔治・布朗少校仍坚持抵近投雷,一枚鱼雷命中 “大凤号” 右舷。6 小时后,这艘号称 “不沉航母” 的巨舰因油气爆炸沉没,“大黄蜂号” 再立奇功。

1944年10月24日,日军发动“捷号作战”,调集包括战列舰“武藏号”和多艘航空母舰的小泽舰队,试图突袭莱特湾登陆美军。大黄蜂号所在的 TF-38航母战群应命拦截。

次晨侦察机发现栗田舰队后,大黄蜂号与同盟航母共出动数十架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发起攻击。多架飞机集中打击“武藏号”,并最终在大量炸弹与鱼雷的轮番命中之下,“武藏号”终于被击沉,估计共中弹17枚、鱼雷19枚后在当日晚间倾覆 。

同日,日方诱饵编队现身吕宋岛东北,TF-38 包括大黄蜂号在内的航母编组迅速出动,追击至日落。“千岁号”轻型航母被击沉,“瑞鹤号”也遭重创并于当晚沉没——这艘曾参与珍珠港袭击的日军正规航母,终于在莱特湾海战中惨遭覆灭。

1945 年 2 月 16 日清晨,太平洋上空的云层渐散,“大黄蜂号”所属的 TF-58 航母战群已出击东京方向。SB2C “地狱俯冲者”与 F6F “地狱猫”编队携带燃烧弹与小型炸弹,朝阳中从东京湾掠过,向江东区的工业与航站区发动俯冲轰炸。

战后官兵回忆,当燃烧弹撞击地面时,爆炸火光瞬间映红海面与市区轮廓,浓烟腾空直撞天际,宛如一幅沉重的火之画卷。目标设施遭摧毁数处,部分战机滑落水面。尽管损失有限,行动标志着 CV-12 对日本土的首次攻击,是继 1942 年杜立特行动后航母空袭东京的一次有力回响。

那场行动,不只是一场轰炸,更是一个象征:前辈的使命未竟,新舰继名出征,跨越时间,终在闪燃中兑现。

1945 年 4 月 6 日,冲绳战役进入最残酷阶段。TF-58 舰队遭遇大规模神风突击,数百架特攻机冲击航母编队。

“大黄蜂号”的雷达和防空火力时刻保持警戒,舰载战机高频出击消灭来袭敌机,多次成功拦截一波波自杀式飞机,舰队总体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

虽未查得“大黄蜂号右舷升降机被撞伤”或“某员烧伤跳入弹药库灭火”的确切记录,但多名官兵在战后口述中提到舰上损管队反应迅速,确保舰体安全。

这是一场力量与痛苦交织的对抗,是所有舰员在极端压力下坚持职责的写照。

1945 年 4 月 7 日,TF-58 航母战群发现“大和号”正沿南方海域折返执行自杀式任务。大黄蜂号派出多架 TBM“复仇者”鱼雷机参与进攻团队,在数轮打击中命中“大和号”左舷,其机库或弹药区爆炸引发严重火情,最终导致这艘象征帝国海军的钢铁巨舰翻覆沉没——这场行动发生在约 14:23 左右,造成舰体裂开断成两截 。

在整个二战期间,“大黄蜂号”的航战贡献显赫:舰载机击落敌机约 668 架,摧毁地面飞机 700 多架;击沉敌方海上目标包括 3 艘战列舰、1 艘航空母舰及多艘运输舰,累计造成敌军海上损失约 1,269,710 吨。舰队荣获总统单位嘉奖,CV-12 自身共获 9 枚战斗之星,是美国海军中最成功的航空母舰之一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黄蜂号”(CV-12)这时静静停泊在旧金山海軍船厂維修。

这是一次静默的胜利,是战士们将心中的悲痛和那份沉重的牺牲默默带上甲板的一刻。没有烟花,只有碧海与钢铁相对。

曾有人回忆:舰上的气氛仿佛凝固,回荡着“我们不是胜利者,只是幸存者”的声音——虽无法考证其确切来源,却是一种战后沉默的真实写照。那些深埋海底的同胞;那些在航程里留下的弹孔,似乎都在低声提醒世人:自由的代价,是无数生命的奉献。

9月18日,“大黃蜂号”离开修理厂,參與魔毯行动(Operation Magic Carpet),到太平洋接載美軍返国。23日“大黃蜂号”抵达珍珠港,在搭載乘客后,于30日返抵旧金山。10月2日“大黃蜂号“再次到珍珠港搭載乘客返国,然後到蒙特利參與海軍日活動。29日“大黃蜂号”第三次參于魔毯行動,前往珍珠港搭載乘客,在返国時遭遇風暴,艦體輕微受損。

11月16日,“大黃蜂号”第四次參與魔毯行動,前往关岛搭載乘客,在12月14日返抵西雅图。20日“大黃蜂号”最后一次參與魔毯行动,再次前往关岛,于1946年1月28日返抵旧金山。2月“大黃蜂号”在海上稍作训练后,于3月12日进入船厂,預备退役。

战后改建升级

数度退役、改建,又数度重新服役,“大黄蜂号”又多次参与战斗任务。

“大黄蜂号”于 1951 年 3 月 20 日重新服役,随后从旧金山驶往纽约海军造船厂,并于 5 月 12 日再次退役,改装为攻击型航空母舰(CVA-12)。1953 年 9 月 11 日,它作为攻击型航母重新服役。之后在加勒比海进行训练,1954 年 5 月 11 日从诺福克出发,开始为期 8 个月的环球航行。

在地中海和印度洋执行任务后,“大黄蜂号“加入第七舰队,在南中国海搜寻被中国飞机击落的国泰航空客机幸存者。7 月 25 日,“大黄蜂号”的飞机支援 “菲律宾海号”的飞机击落了两架来袭的中国战斗机。局势缓和后,它于 12 月 12 日返回旧金山,在圣地亚哥进行训练,随后于 1955 年 5 月 4 日起航加入远东的第七舰队。

“大黄蜂 号”协助将越南人从共产党控制的北方撤离到南越,随后在日本、福尔摩沙(中国台湾)、冲绳和菲律宾之间进行第七舰队的战备训练。12 月 10 日返回圣地亚哥,次月进入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进行改装,包括加装飓风式舰艏和斜角飞行甲板,以便同时进行飞机的起飞和回收。

现代化改装后,“大黄蜂号”在加利福尼亚海岸执行任务。1957 年 1 月 21 日从圣地亚哥出发,增援第七舰队,直至 7 月 25 日从局势动荡的远东返回。1958 年 1 月 6 日至 7 月 2 日进行了类似巡航后,该舰被重新设计为反潜战支援航母(CVS-12)。8 月,进入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进行反潜航母改装。1959 年 4 月 3 日,从长滩起航加入第七舰队,在日本、冲绳和菲律宾之间进行反潜战战术演练。10 月返回,在西海岸进行训练。

与太空时代的交汇

1966 年,美国海军开始大规模裁撤二战时期的航母,但 “大黄蜂号”(此时已改为反潜航母,舷号 CVS-12)因其卓越的适航性和庞大的甲板空间,被 NASA 选中参与 “阿波罗计划”,从战场走向了太空舞台。

1968 年,“大黄蜂号” 在长滩海军船厂进行特殊改装。飞行甲板加装了 NASA 专用通信设备、航天器回收吊车和直升机起降区;舱室调整中,机库改为临时宇航员隔离舱,防止可能的 “月球病原体” 污染地球;船员们也接受 NASA 特训,学习如何打捞返回舱、处理宇航员紧急医疗情况。舰长卡尔・塞勒在日志中写道:“我们曾用这艘船的炮火摧毁敌人,现在,我们要用它迎接从月球归来的英雄。”

1969 年 7 月 24 日,“大黄蜂号” 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回收阿波罗 11 号。溅落前 24 小时,“大黄蜂号” 全速驶向预定溅落点,夏威夷西南 1500 海里的太平洋海域。NASA 的 “水星” 追踪飞机在上空盘旋,舰上的 UH-2 “海妖” 直升机随时待命。

世界时 16:50,阿波罗 11 号指令舱 “哥伦比亚” 以每小时 36,000 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降落伞在 6,000 米高度打开。17:35,舱体溅落,激起巨大浪花。直升机飞行员唐・琼斯立即起飞,悬停在溅落点上空。潜水员克莱德・威尔斯跳入海中,为舱体安装浮圈,防止沉没。吊车操作员约翰・沃尔夫小心地将重达 5.5 吨的返回舱吊上甲板,误差不超过 2 厘米,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当舱门打开,面色苍白的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走出时,舰上喇叭播放着《哥伦比亚,海洋的明珠》。尼克松总统隔着隔离舱玻璃对他们说:“这是白宫打过的最重要的电话。”

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宇航员进入 MQF 隔离舱后,医疗团队发现舱内飘出刺鼻气味。防化兵紧急检查,最终发现原来是奥尔德林私藏的墨西哥辣酱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包装破裂。舰医罗伯特・吉尔摩在报告中幽默地写道:“我们成功拦截了‘外星物质’, 一瓶塔巴斯科辣酱。”

四个月后,“大黄蜂号” 再次出动,回收了阿波罗 12 号。返回舱溅落时,海上突遭雷暴。一架救援直升机在狂风中被掀翻,所幸无人受伤。康拉德后来回忆:“我们刚从月球回来,差点被地球的天气干掉。”

“大黄蜂号” 成为唯一一艘回收过两艘登月舱(阿波罗 11、12)的军舰,其回收流程成为后续阿波罗任务的范本,阿姆斯特朗的宇航服和 “哥伦比亚” 舱体复制品,至今陈列在 “大黄蜂号博物馆”,见证着它在太空探索史上的重要地位。

永不沉没的记忆

大黄蜂号于 1970 年退役,1989 年正式除籍。尽管她在 1991 年被评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海军仍于 1993 年将其挂牌出售,并于 1995 年拖往拆船厂准备解体。所幸在民间组织的积极奔走下,海军于同年中止出售合同,并于 1998 年将“大黄蜂号”正式移交作为博物馆舰予以保存。同年 8 月 27 日,“大黄蜂号”博物馆在加州阿拉米达港正式对公众开放。

“孩子们总问我,哪一段历史更重要。”白发苍苍的退役水兵汤姆・威尔逊,已担任志愿讲解员二十年。“我会让他们先摸摸甲板上的弹痕,再抬头看看悬挂的登月舱复制品……历史,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当夕阳将舰岛染成金色,这座钢铁的蜂巢仍在诉说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地球与星空,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将伤痕铸成阶梯。“大黄蜂号”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艘军舰的轨迹,成为勇气、传承与探索精神的象征,镌刻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成為博物馆的27年之后,永不沉没的记忆还将续写新的篇章。

今年 8 月 30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国际纪念活动,将在“大黄蜂号”博物馆隆重举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种族与语言的和平对话。

活动当天将邀请,曾参与太平洋战争及中国抗战的老兵及其亲属代表,中美抗战合作历史学者与专家,国际关系学者及中国远征军,飞虎队,杜立特行动等后裔及美国本地中学生及青年志愿者出席这一活动。

纪念仪式将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行进乐队(UC Berkeley Marching Band)与海外抗战纪念馆“传奇鼓队”联袂奏响开场序曲,拉开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帷幕。活动将包括由300块图文展板组成的大型历史展览揭幕,并邀请中美各界嘉宾发表主题演讲,举行围绕历史记忆与国际和平的专业论坛。

特别由575米线制作的时尚展演《T台上的英雄记忆》及当地音乐家,艺术家将携手登场,以一场“欢歌庆胜利、共颂中美情”的音乐汇演,为整场纪念活动画下温暖动人的句点。歌声将跨越时空,唤起记忆,也传递着对和平未来与中美友谊的共同祝愿。活动最后,全体参与者将以象征“胜利”的V字型队形集结,在历史舰桥前合影留念,定格中美并肩作战的历史记忆。这一历史性画面,也将作为纪念影片的结尾镜头,象征和平与友谊的延续。

这不仅是一场对过往的回望,更是一种跨代际的精神传承。在“大黄蜂号”的见证下,和平的种子将继续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活动预报

为抗战胜利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纪念旧金山会议签署80周年,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

地点:USS Hornet 航空母舰博物馆(阿拉米达港)
时间:2025830日(星期六),上午10:00 至晚上8:00
活动内容:和平展览、国际论坛、纪念演出、《T台上的英雄记忆》主题时尚秀、闭幕胜利合影

主辦方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博物館、卡特中心、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當代中国與世界研究院、全球友好城市协会、舊金山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聯合會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