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外交:习特会——以平等身份会面

 釜山外交:习特会——以平等身份会面

备受期待的韩国釜山“特习会”于10月30日落下帷幕,全程波澜不惊。双方似乎都很满意,特朗普称这次会面“棒极了”,并给出了“12分”(满分10分)的高度评价。

峰会进展顺利,但这并非高枕无忧的时候。中方直到会面前一天才确认会议,这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降低公众对此次会面能取得任何突破的预期。

自特朗普于2025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中美关系一直笼罩在关税战日益升级的阴影下。特朗普和习近平在特朗普连任后有过几次沟通,但这却是他们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会面。

以下是本次峰会的五大要点:

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峰会成功的关键

领导人峰会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最近的这次“特习会”也不例外。两位领导人面带笑容,长时间握手,看起来都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要归功于双方的谈判团队,他们在过去几个月里进行了五轮预备会谈,包括峰会前不久,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塞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詹米森·格里尔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最新一轮会谈。

当双方宣布在吉隆坡会议后达成一个成功的框架时,显然双方都愿意做出妥协。中国商务部首席谈判代表李成钢评论道:美方在表明立场时态度强硬,中方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也坚定不移。但最终,双方仍然达成了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框架,为领导人峰会铺平了道路。

双方团队都充分意识到,两位领导人都不愿空手而归。就在峰会前,中国向美国订购了第一批大豆。这对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美国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难怪贝塞特在吉隆坡宣称,关税升级“实际上已不在考虑范围”。

显然,双方还在芬太尼、稀土、港口费用以及其他一直困扰双边关系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领导力至关重要

领导人无疑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中美关系中,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引人注目的包括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以及邓小平决定不让台湾问题上的分歧推迟1979年中美建交。

特朗普精通一种商业策略:在达成一笔划算交易之前,先与竞争对手保持良好关系。他经常称赞自己与习近平的“伟大关系”,在釜山,他称习近平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伟大领导人”。

习近平通常不会直接评论他与外国领导人的关系,但最近的这次峰会以及前几个月的通话表明,他珍视与特朗普的工作关系以及健康的中美关系。

由于两位领导人都愿意以尊重的态度处理问题,这使得他们的团队更容易进行坦诚且富有成果的谈判,并在峰会前达成协议。中方在美方最关切的问题上,特别是芬太尼、大豆和稀土上,展现了灵活性和合作意愿;而美方则表示将降低关税并放松高科技限制。

两位领导人也有各自的国内因素,需要促成一次成功的会面。特朗普面临政府停摆,以及明年的中期选举。他需要一些外交成就,尤其是在处理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的问题上。同样,中国共产党刚刚在北京结束了一次全体会议,概述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无疑将有助于北京实现这些目标。

令人鼓舞的是,两位领导人计划在2026年互访,这将进一步有助于稳定双边关系。

台湾问题未被提及,但仍处于脆弱境地

对于台湾的民进党及其支持者来说,这次会议没有提到台湾既是意料之外,也是一种解脱。美国总统关于台湾的每一个字,都会被台湾方面仔细审视。

尽管台湾不是“特习会”的主要议题,但可能没有人比民进党领导层更焦虑地关注着这次会议,他们担心特朗普可能会出卖台湾。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在釜山峰会前试图缓解台北的担忧,表示美国不会为了与中国的贸易协议而抛弃台湾。

让民进党更加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希望美国被卷入一场关于台湾问题的对华战争。《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时代》(TIME)、兰德公司(RAND)、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等机构在过去几周内发表了美国学者的文章,认为美国不应为台湾而与中国开战,因为台湾的领导人“鲁莽”,而台湾对美国来说是“非核心”利益。华盛顿应该重申其不支持台湾独立的立场,同时也不排除台湾与中国的和平统一。民进党及其支持者不喜欢这种“平衡”的观点。

虽然民进党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但它需要弄清楚如何促进和平,而不是在台湾海峡挑起冲突——尤其是在它仍抱持着美国无论如何都会施以援手的假设下。《金融时报》的一位专栏作家曾指出,“台湾是民主政体,因此值得捍卫”的论点不太可能吸引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事实上,一些“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的人士认为台湾“烦人地觉醒”(annoyingly woke)——例如,台湾是亚洲第一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地区。

勿得意忘形——冲突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认为这次峰会后双边关系就变得一帆风顺,那将是一个错误。

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和一个主导大国之间的竞争是结构性的。中美关系未来的道路将充满坎坷。中国持续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在美国引起恐惧,而美国的本能反应就是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习近平早前提出的关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美国受到了冷淡的接待甚至彻底的拒绝。中国多次呼吁合作共赢,也往往被置若罔闻。

自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一直专注于与中国的关税战和科技战,而对这个复杂关系的其他方面关注甚少。事实上,双边关系中存在着无数挑战,从教育交流到投资,从人权问题到南海问题。

虽然目前关系的发展令人鼓舞,但休战是脆弱的。两国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并在求同存异中形成合作的习惯。

“G2”会复活吗?

特朗普用“G2”(两国集团)来指代他与习近平的会面,暗示两国是全球事务的共同领导者。

“G2”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于2005年提出,旨在强调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许多其他学者和前政府官员,如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尼尔·弗格森、罗伯特·佐利克和林毅夫,也曾倡导过这一概念。然而,华盛顿和北京都没有接受它。

无论“G2”现在是否会更被接受,毫无疑问,中美是平等的竞争对手。尽管美国整体上仍然更强大,但它不再主导这种双边关系,中国可以有力回击,并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

特朗普对几乎所有美国贸易伙伴都征收了高额关税,并将其作为贸易谈判的筹码。这可能是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但对中国却不奏效。中国进行了强力反击,对美国出口产品提高了对等关税;它还威胁要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和停止购买美国大豆进行报复。

随着竞争加剧,两国必须理性管控分歧,防止出现全面的、零和的、对抗性的关系。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必须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希望双方的领导人能为两国自身和全世界做出明智的选择。

(英文版原文发表在Think China.)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