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飞:充分运用香港的经济金融外事权力
作者:伍俊飞 来源:明报
《基本法》赋予香港强大的外事权力,特区政府理应在中国外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基本法规定中央授权香港依法自行处理对外事务,可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以「中国香港 」名义,单独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发展关係。特区政府据此开展了许多外事活动,但并没有把该权力用好用足,使香港在国家重大经济金融战略层面,对中央的外交活动贡献不大。
经济金融外交既致力于谋求国家经济利益,又致力于实现国家战略和外交目标。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国际形势下,香港的涉外经济金融活动不仅有助扩大国家经济利益,更在国家大战略层面佔据其他力量不可取代的位置。
当前中国外交的重心是中美关系。由于中美都是核大国,各自具有「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加上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深厚,因此双方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也精心管控双边关系中出现的冲突,模糊处理各自的战略目标和手段,避免对抗升级甚至失控。
这种选择类似一战之前德国俾斯麦推行的战略模糊,及英国对欧陆国家採取的战略模煳政策。前者最高明之处在于把敌人也纳入德国的同盟体系中,通过复杂的利益捆绑和安全嵌套关系限制对手行动,从而有助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则缺乏俾斯麦编织的复杂嵌套关系,给予对手巨大的想像和活动空间,导致威廉二世时代的德国产生误判,认为英国不会直接介入欧陆战争。
通过两者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俾斯麦外交体系中的嵌套设计,对稳定国际秩序的奇妙作用。
港适合当中美之间嵌套者
借鉴欧洲历史,中美可以引入超越简单经济相互依存关係的利益捆绑和嵌套设计,悉力推迟或避免直接军事冲突。香港是高度国际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在一国两制下享有独特地位和优势,能够完成内地不能或不方便承担的任务。「十四五」规划明确了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鼓励香港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联系。无论从自身优势还是国家需要来看,香港都适合在中美之间扮演嵌套者的角色。
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及改革选举制度后,香港已成为中国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中美缓冲区,中方完全有条件、信心以香港为基地,展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济金融外事活动。
国家战略3阶段 港可侧翼助攻
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基础是美元和美军。对待美元霸权体系,中国宜采取稳中求进策略,分3个阶段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第一,继续支持美元体系,在既有框架内壮大中国利益;第二,推广超越民族国家体系的世界货币,类似英国的凯恩斯在二战后提出的「班科(Bancor)计划」;第三,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香港是业界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每一阶段都可发挥有别于内地机构的侧翼助攻作用,配合中央在国际金融市场达成国家利益。就首阶段而言,香港宜继续维持联系汇率制,但可探讨放宽汇率浮动幅度。当前市场上,港元汇率稳定于7.75至7.85港元兑1美元的区间内,未来则可参考国际经验,考虑设置正负15%左右的波幅,从而较好缓解外汇市场干预的压力。
在较远的第二和第三阶段,香港不妨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在金融货币领域先谈、先行和先试,利用全球资讯中心的地位,推动各国接受世界货币或人民币,并率先在本地金融市场落地新机制,加速形成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国际金融环境。
宜允港府采不同内地的外事政策
有鉴于此,中央宜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更多参加经济金融领域的全球或区域组织、国际会议与活动,也应动员更多经济金融类国际组织落户香港;宜鼓励特区政府驻海外经贸办事处在外交部及其派驻机构指导下为国家利益发声;宜允许特区政府采取与内地不同的对美经济、金融、文化等外事政策。
「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若巧妙运用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经济体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外事权力,我们就能收获邓公此言所指的利益之一。
作者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院长
来源时间:2022/9/1 发布时间:2022/8/30
旧文章ID:2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