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世界的幻觉:俄乌冲突不会巩固西方阵营,而是加速欧亚独立自主

作者:希夫尚卡尔·梅农(Shivshankar Menon)  来源:法意观天下

法意导言

俄乌冲突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舆论战,笼统观察,世界范围内的民意撕裂成支持乌克兰和支持俄罗斯的两个阵营。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印度等传统上被归为“自由国家”势力范围的区域大国在本轮摩擦中并未公开支持乌克兰,一些西方政客所期待的,由俄乌冲突拉开“新冷战”序幕的构想被证明是纸上空谈。对此,前印度外交官、印度前总理辛格的国家安全顾问、阿育王大学国际关系客座教授希夫尚卡尔·梅农(Shivshankar Menon)认为,俄乌冲突没有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对立,本质上看是一次欧洲的区域冲突,不存在引发世界范围内冲突对立的风险。在亚洲,印度等国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倾向于同时和中俄、美欧保持合作关系,不愿轻易因俄乌冲突站队。从深层次说,俄乌冲突未能巩固国际旧秩序,反而促进了欧洲、亚洲的政治经济自主性,加速了旧秩序的崩解。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愤怒。许多西方政府因此对俄实施经济制裁。甚至于,德国等一些国家在多年依赖美国的军事帮助后,因俄乌冲突开始增加本国军费开支。某些分析人士将西方国家的这些应对措施视为阻止和消解俄乌冲突的一线曙光。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和哈尔·布兰德斯(Hal Brands)三月份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的反应将远远超过当前规模。对普京军事行动做出的一致反应将会“巩固一个民主国家的全球联盟以对抗俄罗斯和中国,从而为下一代确保自由世界”。在这种观点认为,俄乌冲突可能是所谓“全球独裁和民主竞争”中的一个关键事件。由于普京公然违反国际规则,民主国家将联合起来,有力地重申自由国际秩序。

但是,这种想法只是部分学者的一厢情愿。毫无疑问,这场军事冲突会引起国际局势的“地震”,会对俄罗斯、俄罗斯的近邻和欧洲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但俄乌冲突既不会重塑全球秩序,也不会预示着民主国家和中俄的意识形态决战。毕竟,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民主大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加入美国领导的反俄经济行动,甚至没有明确对俄国出军进行谴责。实际上,这场军事冲突非但没有巩固“自由世界”,反而凸显了自由世界内部根本性的利益不一。无论如何,决定全球秩序未来的不是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军事行动,而是发生于亚洲的竞争,而乌克兰事件对亚洲的影响实则有限。

俄乌冲突可能导致全球对立只是幻象尽管有不少国家都对俄罗斯的行动大加谴责,但事实是谴责的规模尚达不到全球普遍的程度。各国对该事件的反应各不相同,使“以美国为核心的民主国家正与以俄罗斯为核心的部分国家对立”这一对国际局势的假想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在3月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上,印度和南非等几个主要民主国家就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的议案投了弃权票。包括巴西和墨西哥在内的拉美民主国家拒绝参与对俄经济制裁。近一半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对联合国大会决议投了弃权票或反对票。只有三个亚洲国家(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全面加入了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

亚洲国家当然对这次感到震惊。普京的军事行动前的电视讲话发布后,整个亚洲的股票市场应声大跌。但亚洲各国的大多数评论认为,这场冲突是一场欧洲国家围绕欧洲安全秩序的局部冲突,而不是一场划时代的世界战争。诚然,这场冲突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安全形势。西欧国家争先恐后地加强防御,德国宣布了重整军备的进程,北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统一,跨大西洋联盟也重新焕发了活力。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空前严厉的经济制裁,正是西方重新团结的象征。

但从亚洲的角度来看,俄乌冲突与其说预示着转变,不如说它反映了一种业已存在的趋向——这场发生于欧洲土地之上的欧洲国家间武装冲突事实反映了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冷战时期的欧洲是超级大国竞争的主要势力分界线,但该地区没有发生任何战争。各国国境长期维持不变,唯恐任何变化引发两个核武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冷战结束后,从20世纪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到今天的乌克兰,欧洲发生武装冲突既不再不可想象,也不会孕育毁灭性危机或导致战争升级——尽管有些人会对这些世界动荡的可能诱因感到恐慌。在今天,欧洲只是地缘政治戏剧的配角,而亚洲才是各方逐鹿的主要舞台。

现在,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从大西洋转移到了乌拉尔山以东。可能影响全球秩序的地缘政治争端和安全困境集中在亚洲的海洋上。世界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平衡以适应中国的崛起。亚洲的复杂政治动态使得该区域不易出现类似俄乌冲突的直接对抗。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认为他们在欧洲新前线的行动能够塑造世界范围内更广泛斗争的轮廓。

亚洲国家不愿因俄乌冲突做出立场选择毋庸置疑,俄乌问题将对亚洲国家产生重大的间接影响:在经济方面,能源、贵金属、战略金属、化肥和粮食的供应将受到一定限制。目前亚洲国家进口的原油数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60%,因而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它们产生尤为显著的影响。能源价格波动会导致能源密集型化肥生产的成本上涨,这将加剧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退出全球市场所造成的阵痛——俄乌的小麦出口占全球小麦贸易的25%以上。

亚洲其他地区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较少,俄罗斯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投资很少乃至没有。纵使如此,俄乌冲突仍会给这些国家带来一些经济动荡。例如,所有南亚国家都是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它们的经济都正在经历疫情引发的通货膨胀,这让它们很容易受到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多数南亚国家将在未来两年内举行选举,他们的现任领导人可能会在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方面做出民粹主义决策,选择补贴、降价和提高债务,而不是采取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其他经济措施。

但俄乌冲突不会改变亚洲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除非美国放弃将印太战略作为工作重心。许多亚洲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在经济上与中国息息相关,但在安全问题上却依赖美国。印度就是一个例子。过去两年,尽管双方政治军事关系冷淡且边界冲突不断,但两国贸易仍创造了新纪录。与此同时,印度与美国的安全和情报联系也大幅增加。2002年,俄罗斯占印度武器进口的88%;2020年,俄罗斯的份额下降到35%,而美国及其盟国则占65%。印度确实留存有大量俄罗斯生产的武器,但其武器进口多样化的趋势是明确而稳定的。

同时与欧美、中俄保持合作关系是亚洲的常态,这种现实将使任何西方与中俄展开更大规模对抗的计划变得复杂。由于不愿公开谴责俄对乌采取的军事行动,印度受到了很多批评。(在2月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入侵的投票中,印度也投了弃权票。)美国官员还警告印度不要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可能帮助克里姆林宫方面逃避经济制裁影响的建议。

对印度来说,俄乌冲突正逼迫它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做出鲜明选择,而印度则正尽一切可能回避做出这个不受欢迎的选择。在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美国和俄罗斯均是印度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俄罗斯愿意与印度共同开发和生产布拉莫斯导弹等敏感防御技术,愿意与印度共享核潜艇;而北美和欧洲则为印度提供了俄罗斯无法比拟的高端技术、市场、金融和教育体系。美国是印度在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重要合作伙伴,二者在所谓“四方安全对话”(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QUAD)框架下开展合作,该合作机制的成员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日本;但印度在欧亚大陆的利益则要求它与俄罗斯、伊朗合作,因为美国不再在阿富汗驻军。因此,印度外交官选择强调需要通过谈判找到俄乌冲突的出路,印度总理莫迪也鼓励普京和泽连斯基直接对话,迅速结束危机。

印度已经通过重申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委婉地表达了对乌克兰的不满。按照过去的政治传统,印度官员会私下向俄罗斯官员表达他们对这一问题的不满。印度公众对此次的意见仍然分歧较大,许多知名公众人物对俄罗斯军事行动的谴责比印度政府更加强烈。但期望新德里对莫斯科采取更强硬的官方立场是不现实的,西方的批评和压力甚至可能会激怒印度的后殖民社会。

尽管西方政策制定者声称对俄罗斯感到震惊,但他们可能还记得,这样的行为既不是史无前例的,也不代表国家行为准则的真正改变。一方面,这种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在亚洲屡见不鲜。大量的外部干涉和军事入侵案例(包括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越南战争)、正在进行的代理人战争和仍在不断造成伤亡的所谓“被冻结的冲突”证明,一些世界主要大国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推崇止于口舌之间,实践中这些准则一再遭到违反。乃至于,在人们的记忆中,很难想象有哪个强大的国家从未实施过侵害他国主权的行为。当然,这不能成为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正当理由,但这确实表明,分析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在界定这场竞争以及对亚洲和非洲国家提出要求时,应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

俄乌冲突瓦解而非巩固国际旧秩序无论俄乌之间的武装冲突持续多久,西方如何孤立俄罗斯,以及俄乌局势对亚洲市场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创伤,亚洲的力量平衡都不太可能受到重大影响。诚然,如果俄罗斯全面崩溃必将产生严重后果,但目前看来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在亚洲,这场战争并不能缩小美国、中国与亚洲众多区域大国和中等国家之间的军事差距,因此后者仍将不得不与美国、中国进行谈判。尽管俄乌冲突貌似重新巩固了西方世界的联盟,但如果这个联盟只专注于在欧洲遏制俄罗斯的发展,就不太可能有充足能量在亚洲的安全困境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乌克兰问题非但没有巩固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反而有可能导致过去的旧秩序进一步崩溃。它强化了欧洲建立战略自主权的强烈需求,欧洲国家开始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在本国的保卫中发挥更多作用。乌克兰问题也加强了亚洲国家对自身差异的认识——亚洲国家更加重视稳定、贸易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在过去40年中让亚洲国家受益匪浅。发生在东欧的军事行动会使这些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受到疫情和逆全球化打击的亚洲经济体遭遇挑战,但俄乌冲突所产生的经济、政治综合效应可能使亚洲国家在更大程度上走向独立自主。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使“自由世界”的盟友和敌人划清界限,全球性的二元对立并未成为现实。那些希望看到在马里乌波尔和哈尔科夫的废墟上爆发全球冲突的观察者只能遗憾地发现自己的希望落空。

翻译文章:

Shivshankar Menon, The Fantasy of the Free World: Are Democracies Really United Against Russia?, Foreign Affairs, April 4, 2022.

网络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2-04-04/fantasy-free-world

译者介绍:

王常阳,天津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2022级诉讼法学硕士,现为法意读书编译组成员。

来源时间:2022/4/18   发布时间:2022/4/15

旧文章ID:27457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