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精明表象下的集体无意识
作者:俞建拖 来源:公众号-过河入林
俄乌战争爆发,是北约与俄罗斯两大地缘政治力量的持续挤压的后果。这场战争本来有无数个机会可以避免,或者至少可以不发生在乌克兰,但最终还是出现兄弟阋墙的悲剧。
这是一场对俄罗斯来说注定不会有胜利的战争。对普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通过闪电战取得军事上的主动,快速达成和平协议,撤出东乌地区之外的军队。但换来的是代价巨大的长期经济制裁,以及被坐实的侵略者的名声。中下的结果,如果战争造成大量的伤亡,陷入激烈的持久战或者变成美国在伊拉克那样耗神的治安战,最后迫于内外部压力灰溜溜离开,被经济制裁不说,还会陷入巨大的国力消耗。最坏的结果,是北约持续出枪出装备,乌克兰出人,最后使乌克兰变成又一个帝国坟场,成为80年代阿富汗故事的翻版。但是,如果俄罗斯坐视北约东扩至乌克兰而没有有力回应,政治代价和安全代价也是俄罗斯政府难以承受的,介于中下情景与最坏情景之间。所以,俄罗斯是一定要搏一把的,今天的战争是2014年东乌危机的延续和升级。
这场危机的最大推手是北约,北约的大脑是美国,而引爆危机的是北约东扩。俄罗斯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恐惧和不安,最可比的就是美国对苏联在古巴安装导弹的反应,1962年肯尼迪可是不惜以核战争来回应,最终吓退了苏联。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宣告结束,华约集团不复存在,为什么同为冷战产物的北约却继续存在?这是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约是军事集团。在军事实力以及可动员用于军事的资源上,北约集团和俄罗斯是极不平衡的。冷战结束初期,尽管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是无论是在经济、军事、政治、意识形态上,力量与苏联时期相比都大大削弱了。如果之前华约与北约的力量对比勉强平衡的话,那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力量差距是显著加大了。甚至在1990年代,俄罗斯还一度希望融入西方,甚至严肃地考虑过加入北约。为什么北约没有接纳?这是第二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种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北约国家和俄罗斯对安全态势的感知和认知上也存在巨大差距。按理说,北约作为一个集团相比俄罗斯更有安全上的自信,并且在俄罗斯遭遇经济和货币危机,影响力持续削弱的时候,还选择了持续的东扩,原因是什么?这是第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约已经经历了几波东扩。在过去华约集团国家中,第一批加入北约的是波兰、捷克、匈牙利,时间是1999年3月12号。不到两个星期,北约与南斯拉夫战争爆发,这不是巧合,当时北约牵头的是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执政后,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主导了美国的内政和外交,2004年北约经历了最大规模的东扩,7个国家加入北约集团。在奥巴马时期和特朗普时期,又有两个国家加入北约。为什么乌克兰加入北约,成为触发正面战争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第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原因和因素在推动: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冷战结束后,北约还继续存在?北约最初是为了抗衡和抵御势均力敌的威胁,是基于切实的安全考量。但在冷战后,在安全风险大幅度降低的情势下,成为一个谋求安全的理由。第二个原因是,北约是美国整合欧洲的杠杆,通过渲染不切实存在的外部风险,统摄不安又无力的欧洲。第三个原因是,北约组织本身以及价值链上的军工复合体成为了一个利益集团,有强烈的生存需要。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北约不能接纳俄罗斯?因为北约需要一个敌人才能维系存在的价值。俄罗斯是一个理想的敌人,就像现在美国要把中国打造成一个理想的敌人一样。对美国来说,维持北约的奥秘就是制造紧张的俄欧关系,让欧洲在恐慌中来不及提升自我防备能力而不得不依赖美国为首的北约,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是基于所谓的规则,而是基于恐惧。同样,作为理想的敌人,俄罗斯又不是真的足够强大,能够对美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构成足够的挑战,这是个成本低廉而且风险不大的游戏。一旦接纳俄罗斯成为北约成员国,北约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北约在不存在充分的安全理由的时候,选择北约东扩?这个是本文所要分析的核心,也是题旨所在。北约东扩是多重力量和诉求交汇的结果,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原因。在历史文化层面,鄙俄恐俄的情绪是长期的历史存在。尽管俄罗斯自认为在宗教上和文化上属于西方,但俄罗斯一直是老西方眼里的野蛮人,除非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承认俄罗斯为欧洲的仲裁者,在拿破仑时期是这样,在希特勒时期也是这样。在二战后,恐俄的历史和恐苏的历史交织,构成很多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政策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除了美国之外的各北约参与国,把北约提供的安全保障作为一项公共物品。哈丁的公地悲剧在北约是现实存在,这也是特朗普抱怨的原因,绝大部分北约国家都在占美国的便宜,缴纳的军费都没有达到承诺的水平。加入北约的安全感,既有实际的成分,也有虚幻的成分,就像滥竽充数的典故那样。所以,在老北约之外的国家有需求,老北约之内的国家也有需求。至于美国,虽然为安全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但是在主导老欧洲上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相关利益方的精明计划,促成了持续的北约东扩。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是乌克兰?因为乌克兰是欧洲国土面积第二的国家,人口总量第七的国家(很有可能超过西班牙成为第六),而且是毗邻俄国的国家。乌克兰加入北约军事集团,按照北约的框架,在部署武器(包括核武器)和反导系统上,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是切实存在的。不仅如此,乌克兰与俄罗斯存在历史上的长期联系与纠结,最亲近的人经常也是最危险的人。这就使得俄罗斯对于乌克兰加入北约持更强烈的反对态度,没有任何国家希望周边有4000多万人口的敌对国家。
不难看到,除了美国,北约或想加入北约的每一方都似乎朝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走,但是结果却不是任何一方所想望的。
对于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是为了安全,但反而因为要加入北约成为战争对象,这是一个巨大的失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西方长期的宣传操纵下,恐俄亲欧成为普遍的社会情绪。正如基辛格所言,乌克兰本来应该可以是桥梁而不是前线堡垒,但选票政治下政客必须迎合社会情绪。在一些情况下,政客们甚至需要一个敌人来撩拨社会的情绪。但是,政府和民众都没有意识到自身和北约战车绑在一起的危险。
对于欧洲的北约国家,情况也是如此。北约作为高度整合的军事集团,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共物品,正是这个公共物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欧洲各国再度各自为战,重现一战、二战的悲剧。但是北约不是提供安全公共物品唯一的选择,以欧洲今天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水平,成立欧洲联军并非难事,作为整体的欧洲联军可以和美国形成军事联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要比现在平等自主得多。少数政治家,如马克龙和默克尔,有让欧洲更独立于美国的意识,但是他们下不了决心、也没有能力动员欧洲国家拨出足够的钱实现欧洲防务独立。更多的小国家贪恋加入北约的安全幻象以及在防务开支上占美国的便宜。正是贪婪、懒惰和心理惯性,使得欧洲安全独立迟迟迈不上轨道,美国通过北约使欧洲成为易于操控的玩偶,而欧洲只能以和美国遵循相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自我说服和开解,以“一致”模糊和替代“自主”。
北约是美国塑造全球秩序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尽管英国等其他欧洲大国在其中也有不少的股份。北约带来的利益,有条约国家公共部分,但是美国享受了不对称的份额,这个份额实际远远超过了美国在北约国防预算投入的份额(就这点而言,欧洲国家在防务开支上占美国一点便宜也不算过分)。而且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收益中所占的份额是渐增的。美国的问题是,北约太成功了,以至于欲罢不能,这可能构成美国在全球秩序演变中的一个陷阱,因为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在一些根本层面上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的合力正在重塑全球秩序。美国还在以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思维认知全球秩序,并且依循惯性试图按照旧秩序的模样来塑造变动中的全球秩序。坦率的说,美国并不是没有暂时成功的可能,让旧秩序再延续几十年,但终究是”青山遮不住、必经东流去“,美国越努力,未来在内外面临的挑战将越大,北约对美国将越来越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成为美国霸权瓦解的加速器。
在各方精明的盘算下,中东欧、老欧洲和美国,都放任北约的扩张,这个扩张只有一个方向:东边。各方都聚焦于自身在北约的收益,但是都有意无意忽略了北约扩张的危险和潜在的巨大成本。乔治·凯南警告过,基辛格警告过,米尔斯海默警告过,这些都是当代最杰出的战略分析家,但是人们都置若罔闻。他们的警告在很多人眼里就像“狼来了”,而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来源时间:2022/3/10 发布时间:2022/2/26
旧文章ID:2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