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面子”还是要“入行”
作者:新华社 来源:《北京青年报》

导读: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今年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
英国宣布正式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似乎为美国试图孤立亚投行的策略撕开一条口子。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武特克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如果英国走进那扇门,其他国家将迅速跟风。我确信卢森堡和法国将紧随其后。”
英国《金融时报》17日援引欧洲官员的话报道,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同意加入亚投行。《澳大利亚人报》援引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的话报道,澳大利亚将“非常审慎地研究这件事,大约下周作决定”。
美国国会山网站一篇博文写道,英国带头加入亚投行可能对西方领导力和影响力产生结构性影响。
文章说,世界领导人无视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存在,似乎他是“缺席的人”,戏谑奥巴马重返亚洲战略“应到此为止”。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托马斯·莱特认为,美国对待亚投行的策略“混乱且矛盾”,“展望今后,美国需摒弃蓄意阻挠,拿出更好策略应对中国颇具竞争力的经济外交”。
美国今后调整对华外交政策需从长计议。现实问题是,美国是否要放下“面子”,与盟友一道加入亚投行。
美国外交学会资深研究员、亚洲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撰文说,事实证明,奥巴马向盟友施压,要求对方不加入亚投行的策略失败。
她认为,投入更多政治资本游说其他国家远离亚投行“没有意义”。
伊科诺米呼吁美国加入亚投行。她写道,美国加入亚投行,既有助提升这一机构的管理水平,同样可以在机构内部发挥“纠偏”作用。另外,美国加入可以确保亚投行投融资过程中,美国企业可以获得公平竞标机会。
她说,如果美国一时放不下“面子”,可以先公开承认亚投行能为亚洲提供亟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然后迅速与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商定加入亚投行的共同准则。
伊科诺米说,美国当然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不要再管亚投行这件事,也不要再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顺其自然。
回应
法德意决定加入亚投行 中国表示欢迎
法国外交部17日说,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当天宣布愿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法国外交部说,通过与现有的多边投资和开发银行合作,亚投行将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重要角色,并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法国外交部说,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三国希望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行列,与国际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在治理、贷款及公共工程等领域遵守最高标准的机构。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7日在回应有报道称法国、德国、意大利均表示同意加入亚投行时表示,亚投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机构,中方欢迎有意愿的国家尽快决定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
他是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洪磊说,域内外国家的积极参与将有利于体现亚投行的广泛代表性。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将亚投行打造成一个实现各方互利共赢和专业、高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影响
受美施压未“入行”?韩国有点“坐不住了”
韩国媒体16日援引韩国外交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英国近日正式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对还未作出相关决定的韩国来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消息人士说,韩国方面眼下还没有就是否加入亚投行作出决定,但已经有一些谨慎乐观的情绪。
英国财政部本月12日宣布,英国有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这标志着英国成为第一个寻求加入这家银行的主要西方国家。
正在与中方接触的一名韩国消息人士告诉韩联社记者,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资格确认截止日期为本月31日。
这名消息人士说,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或许意味着这个国家能够享有参与亚洲基础设施开发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因此英国方面的决定“对我们的立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去年在北京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但没有韩国。外界当时猜测,美国方面可能对韩国施压,最终迫使韩方没有主动参加。
韩联社报道,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16日下午抵达韩国,开始为期两天的访问。其间,拉塞尔将同韩方重点讨论加强韩美同盟方案等。美方是否会在会谈中就韩国是否加入亚投行事宜阐明美方立场,引起韩国媒体广泛关注。
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后,美国官员在公开场合斥责英国“不和美国商量”、“总是迁就”中国。英国方面予以回应说,英国在决定宣布前与美方定期沟通过,而且加入亚投行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视点
美斥英“迁就”中国 美英感情危机了么?
英国12日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后,美国官员在公开场合斥责英国“不和美国商量”、“总是迁就”中国。对于美国的当面训话,英国没立马吱声,但想必内心不爽。这对过去经常成双结对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西方国家,是在闹床头吵床尾和的小别扭,还是真的出现了感情危机?
多少年来,美国自认是世界老大,在一些问题上,美国也都把自己放在老大的位置上去做事。既然以老大自居,美国必然要拉拢一些小弟兄,带着他们,或暗地里搞搞小动作,比如“第五只眼”监控计划,或招招摇摇地去砸场子,例如新千年后的几场战争。
在面子上,美国从没让这些小兄弟们吃亏,逢人便说他们是美国的坚定盟友。但面子当不了饭吃。特别是,在连老大的日子都不好过的时代里,弟兄们听着美国唱盟友歌时,只能强颜作态。特殊的历史和人文因素让英国和美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时常步调一致,至少在外交事务中一唱一和,颇为和谐。但实际上,双方私下里时有摩擦和不痛快,并非铁板一块。
说分裂可能有些过,但英国这些年,没少吃美国的哑巴亏。只不过,别扭还没闹到双方撕破脸的地步。用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的话说,英国正逐步丧失其原有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利益。所谓原有的外交政策,简而言之,就是与美国同步的外交政策立场。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英国跟定美国,态度坚决,主张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公开宣称,在乌克兰问题上,英国在欧盟内部有很大分量的话语权。但今年2月新明斯克协议签署,卡梅伦备受打击,签署四方中代表欧盟签字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没卡梅伦什么事儿。
英国逐渐发现,跟着美国走的直接后果可能是,让英伦三岛在欧洲版图中越漂越远。
在利比亚战争中,英国跟着美国,打压卡扎菲政权。在面子上,美国把北约在利比亚行动中的主导权交给了英国,于是,英国担任美国的先头兵,自己掏钱,天天派战机往利比亚飞一趟,扔几枚炸弹。战后,利比亚陷入一片混乱,而英国此刻才发现,在利比亚几乎“无利可图”。
在军费问题上,英国这两年削减了不少投入。但美国发现,英国正巧妙地改变其军费结构:不惜成本地投资一些能够维持军事大国形象的板块,例如核武器和航母,而大幅削减可实际参战的陆军和空军规模。这意味着英国派兵跟着美国人作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事实证明,美国的判断对路子。2013年,英国议会下院否决了卡梅伦政府提交的参与空袭叙利亚的议案,卡梅伦随后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尊重公众意见”,算是给了美国一个合乎情理的答复。
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再到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英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当年,正是经历过角色转换的那一两代英国人,把英国带到了美国称雄的阵营里。但如今,引领英国的人,已经发生变化。
英美就亚投行的立场碰撞其实并不是两国在此类问题上第一次产生分歧。2012年底,美国国会出台报告,以涉及安全问题为由,阻挠华为公司在美开展业务。但不久后,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问华为深圳总部时,称华为是“一家极好的企业……可以在英国找到极好的未来”。
事实证明,美国不少企业对政府用政治意图屏蔽商业机遇的做法心有余悸。这不是国家利益。
所以,这一回,英国首相府发言人也用加入亚投行符合“国家利益”这一表述来回应美国对英国的责备。
本组文综合新华社 供图/IC
来源时间:2015/3/18 发布时间:2015/3/18
旧文章ID: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