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影响日益削弱 上合组织等区域机构是希望?

 联合国影响日益削弱 上合组织等区域机构是希望?

https://www.un.org/en/coronavirus/phase-1-un-headquarters-staff-member%E2%80%99s-walkthrough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正在纽约召开。在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仍旧继续的情况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以及调解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受到质疑。《纽约时报》9月22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在特朗普政府越来越不重视联合国的时候,北京通过少量捐款在联合国取得了很大的影响力。位于北京的全球化智库的创始人王辉耀近日在《南华早报》上撰文,写道,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是维护全球秩序的良方。他还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并不寻求取代联合国,但在联合国面临“运转失灵”之际,区域多边主义正在成为维护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我们把编译的《纽约时报》这篇文章以及王辉耀的文章一并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纽时:北京填补美国在联合国留下的空白

随着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对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资助,中国正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抓住机会填补美国留下的影响力空白。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取消了对联合国、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机构的数十亿美元拨款,直接导致联合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预算危机。而北京正利用这一局面,将自己塑造成多边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并借此推动其“全球治理倡议”。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中国与古巴、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国结盟,提议通过削减人权调查来节省开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都将国际社会在劳工和少数民族权利方面的努力视为干涉内政的借口。

尽管中国本身也曾因延迟缴纳会费而加剧了联合国的预算困境,但美国的撤退让这一事实黯然失色。一位前联合国研究员尤金·陈表示:“我们看到中国近来通过言辞,积极将自己定位为负责任的成员国和多边主义的守护者。”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在一份声明中回应称,国际机构是“国际合作的平台,而不是地缘政治竞争的舞台”。

在最近于中国天津举行的一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机构中的话语权。这一愿景旨在挑战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并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欢迎。古特雷斯表示,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多极世界”。

在联合国之外,中国也在填补美国在国际援助方面的部分空缺,即便预算规模更小。今年3月缅甸发生地震,中国迅速派遣了搜救队,而美国则因其国际开发署的内部动荡而延误了救援。

同样,在特朗普总统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后,中国承诺在五年内提供5亿美元的资助。虽然这一金额远低于美国原先的贡献,但足以让中国获得正面宣传和国际好感。

特朗普政府的对联合国策略似乎是“选择性接触”:专注于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技术机构,同时从人权和发展等更广泛的机构中抽身。然而,即便是这种有限的参与也面临挑战。今年6月,中国成功击败美国的申办,获得了2027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关键会议的主办权。该机构负责制定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电缆等重要技术政策。

日内瓦的欧洲外交官们担忧,随着美国的缺席,一些联合国机构可能会落入一个由非民主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手中,而中国将在此联盟中扮演关键角色。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艾莉森·隆巴多指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公共外交的胜利”。她总结道:“现在,他们可以在世界各地指出美国缺席的地方。”

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是维护全球秩序的良方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二战已结束八十年,而多边体系正摇摇欲坠。曾经象征战后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国,如今在单边行动和贸易战中被日益边缘化,而全球南方在决策中的边缘化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我们正面临一个危险的世界:关税和制裁取代谈判,冲突此起彼伏,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屡遭无视。如果要避免进一步走向碎片化,国际社会亟需新的治理方式。

在这一动荡时刻,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齐聚天津,召开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峰会。作为稳定、对话与发展的平台,在欧亚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十多年前,上合组织作为一个管理边境安全的区域组织起步,如今它已演变为涵盖经济、文化乃至全球议题的综合性机构。本次峰会不仅展开了政治对话,还提出了新的合作机制,例如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中国政府同时发布了“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的又一重要方案。该框架提出五项指导原则: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这无疑是对当今全球体系困境的一剂良方。一些国家加征关税、削弱全球机构,另一些国家呼吁改革却未见成效,上合组织奉行的五大核心理念,为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国家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经济与贸易议题在天津峰会上尤为突出。在保护主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上合组织承诺保持区域市场开放与包容。欧洲正在收紧进口汽车的规定,美国则继续依赖关税与制裁作为施压手段,而中国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宣布对53个非洲国家取消关税,向世界上一些最贫困国家开放市场。

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即便全球化似乎在退潮,仍有大国愿意推动开放与包容。对上合组织成员和合作伙伴而言,这一示范提供了信心,表明合作之路前景光明。

同样重要的是,峰会将数字合作与绿色转型置于议程核心。在整个上合组织范围内,从金融科技到电子商务的本土企业正重塑经济格局,而中国则提供基础设施、培训和技术支持。像新疆那样将可再生能源与算力结合的项目,展示了如何将富饶资源与可持续创新相结合。

上合组织成员国还承诺扩大奖学金、科学交流和联合研究项目,投资于下一阶段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强调的“行动导向”精神,把合作宣言转化为可衡量的成果。

在数十年来罕见的大规模国与国冲突重现的今天,上合组织并不仅仅关乎经济。该组织的召集力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天津峰会让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导人同桌而坐——在南亚局势紧张的当下,这是难得的场景。此类会面不会立刻解决分歧,但能逐渐建立对话与互信的习惯,而这对和平至关重要。

同样地,上合组织也为讨论乌克兰、加沙等冲突提供了一个不受意识形态分裂所制约的平台。它能够把政治制度和安全关切各异的国家聚集在一起,这一能力正成为平衡全球事务两极分化的重要力量。

上合组织不是联合国的替代者,也无意成为替代者。在联合国面临“运转失灵”的当下,上合组织在维系全球秩序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拓展至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一道,上合组织展示了全球南方国家可以团结起来,表达利益关切,建立国际新秩序。

这些组织并非否定现有体系,而是通过务实举措强化《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在这一演变中,中国扮演着核心角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资源支持多边主义。通过削减关税、资助基建、分享技术、召集对话,中国展示了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或外交辞令,更在于创造实际利益与信心的能力。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还是上合组织在能源和数字转型方面的项目,中国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多边主义可以焕发活力。

世界正面临滑向无序的危险:冲突上升、全球贸易规则面临压力、国际机构的合法性遭质疑。但天津上合峰会的经验告诉我们,可行性方案是存在的。

通过拓展使命、创设机构、拥抱包容,上合组织展示了其可以成为多极世界的稳定支柱。全球治理倡议的框架提供了哲学指南,而上合组织和金砖机制则为应对动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若要修复战后多边体系,既需要愿景,也需要行动。上合组织的演进表明,即便在碎片化的时代,合作的模式依然在涌现。对于其成员国超过30亿人口以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而言,这无疑是真正的福祉。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