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精英如何看待台海问题

 美国外交政策精英如何看待台海问题

编者按:迈克尔·弗罗曼(Michael Froman)曾在美国国安会供职,2013年至2017年是美国的贸易代表,2023年起出任美国外交学会主席(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弗罗曼每周给外交学会会员发送一封题为“本周世界大事”(The World This Week)的邮件。本周的邮件题为“话说台海”(Strait Talk)。

这篇文章比较精准地捕捉了美国外交政策精英分析和判断台海局势时的几个视角,其中包括大陆都在做什么、它有几个选项、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他们怎么台海问题和美国对台海问题的态度、未来四年美国的台海政策会有什么变化。

在这篇文章里弗罗曼提到了几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是台湾人的认知。他说,“目前,67%的台湾受访者认为自己‘主要是台湾人’,而不是‘主要是中国人’。”这一信息来自美国民调公司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一月发布的一个报告。

尽管中国政府视台湾为一个分离省份,但只有3%的台湾人认为自己主要是中国人。近三成(28%)的人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67%)的人认为自己主要是台湾人。自2019年该中心上次提出这一问题以来,认为自己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台湾人的台湾成年人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1月24日)

第二个是台湾有多少人愿意参战。他说,“最近的民调还显示,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绝大多数台湾人愿意为台湾而战。”

这一信息来自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的民调。

对于“如果中国真的武力入侵台湾,你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吗?”的问题,上图显示,在第一轮调查(2021年9月)中,约有75%的受访者回答“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而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在2022年3月的调查中,约有7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台湾而战,表明民众保卫台湾的决心并未动摇。2022年8月该比例降至68%,暗示佩洛西访台后解放军的实弹演习对台民众产生了震慑作用。然而,这种效果并未持续,2023年3月的调查显示,台民众的保卫意愿已回升至74%。在最新一次调查(2023年8月)中,该比例再次降至68%。总而言之,虽然台湾的抗敌意愿会因大规模军事演习等外部因素而有所波动,但一旦中国入侵,台湾的抗敌决心还是比较稳定的。(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

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在2024年11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自2021年启动以来,台湾国防调查持续发现,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台湾民众至少有一定程度的意愿在中国入侵时为保卫台湾而战。最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68%的台湾民众非常愿意(42%)或有一定意愿(26%)在遭到入侵时保卫台湾。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众是否预期中国在未来五年内入侵台湾与他们的作战意愿无关。相反,国防与安全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分析发现,公众的作战意愿部分受到外界支持可能性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支持。这表明,美国的参与在提升台湾民众士气和公众对台湾武装力量效力的信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动态凸显了美国的承诺对台湾民众对国防和抵抗中国侵略的态度具有重大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美国人是否支持美国武力介入台海冲突。他说,“尽管外交政策专家和国会两党仍然坚定地支持台湾,但他们的观点与美国公众舆论的矛盾日益加深。最近的调查显示,只有36%的受访美国人支持派遣美军打破中国的封锁或击退中国对台湾的入侵。” 这一信息来自美国芝加哥国际事务委员会的民调。

美国人和台湾人(各占62%)表示,双边关系加强了国家安全。

大多数台湾人预期——大多数美国人也支持——一旦中国入侵,美国将向台湾提供粮食、医疗和军事援助。

虽然大多数台湾人(53%)认为,一旦中国入侵,美国将派遣军队保卫台湾,但只有36%的美国人支持这样做。

大多数台湾人(60%)表示,台湾应该永久(34%)或暂时维持现状,并根据未来情况决定是否独立或统一(26%)。

一半的美国人(51%)表示,美国应该鼓励台湾维持现状。(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24年11月)

台湾民众期待美国在台湾遭遇入侵时提供直接援助,美国民众反对

尽管美国和台湾都认为双边关系有助于改善各自的国家安全,但美国将如何应对台湾入侵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总统乔·拜登反复表示美国将向台湾提供援助,但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仍然是“战略模糊”。

一旦台湾遭遇入侵,台湾民众期待——美国民众也支持——美国将采取一系列旨在帮助台湾度过危机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动用美军空运食品和医疗物资到台湾,对中国大陆实施制裁,以及向台北运送更多美国武器和军事物资。

略微过半的台湾民众(53%)表示,美国肯定或很可能会派遣美军前往台湾,协助台湾抵御中国的入侵——而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36%)支持美国采取这一行动。

有趣的是,尽管台湾民众倾向于认为美国会派遣军队,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并不认为美国会动用海军打破对台湾的封锁,“如果这样做可能引发中美直接冲突”。只有四成(40%)的台湾民众预计美国会这样做,而且他们的观点与美国公众舆论更为一致:只有37%的美国人支持动用海军打破封锁,如果这样做可能引发与北京的直接冲突。

台湾民众对动用美国海军打破封锁的看法差异,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调查问卷的具体措辞。“与中国直接冲突”这一短语在民意调查中是一个强烈而生动的提示。它引发了一种危险感和潜在的升级,受访者通常不愿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打破封锁的问题可能显得更具对抗性,而“直接冲突”一词的加入使得它比派遣军队更具意义和警示性,后者可能被视为更具防御性或慎重性。

美国外交学会主席弗罗曼:话说台海

1975年10月下旬,正当美国试图利用中苏分裂与中国达成和解之际,时任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前往北京,与病重的毛泽东主席会面。当时,毛泽东告诉基辛格,如果有必要,中国可以等100年再“统一”台湾。“要是现在你把它送回给我,我也不要,因为现在它要不得。现在那儿有非常多的反革命份子。一百年的话,我们会要它(用手做手势)我们将会为得到它而打仗。

大约五十年后,中国领导人正试图加速毛泽东的时间表。2013年,他表示台湾问题“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事实上,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和平时期军事建设,重点发展两栖、海上和精确打击能力,旨在夺取台湾,并阻止美国及其盟军在该地区拦截中国军队。2023年,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比尔·伯恩斯证实,中国领导人指示解放军做好在2027年做好攻台的准备。

 然而,正如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言,“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武力只是中国领导人的选项之一。他还采取了灰色地带战术,旨在试探台湾军方、政府和民众的意志,也是在测试美国的意愿。正如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在一个报告中所说:“虽然全面入侵或海上封锁等更公开的选项仍然可能,但它们蕴含着重大风险,可能威胁到中国的国运。只要中国领导人认为这些风险是可信的,那些可能迅速升级为战争的行动就不太可能是他的首选。”

台湾海军最高指挥官在10月份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将中国的胁迫行动描述为“蟒蛇战略”,中国的目标是“缓慢但稳步地”包围台湾,从而遏制其扩张。其他人则将其描述为“温水煮青蛙”。

 去年,解放军共出动3075架次飞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ADIZ),创历史新高,比2023年增加了81%。海上入侵也有所增加,中国海警和海军现在常常在台湾岛(包括东侧)巡逻数天,以惊人的速度演练封锁或海上隔离。中国海警巡逻队还对台湾船只进行单方面“检查”,并在金门群岛附近骚扰台湾渔船。有时,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还会切断连接中国大陆附近台湾小岛的海底互联网电缆。2024年,台湾政府计算机系统每天遭受约240万次网络攻击,其中大多数为中国黑客所为。今年3月,解放军还首次启用了由三艘特种驳船组成的舰队,这些驳船能够组成一座长而重型的登陆桥,一旦发生战争,两栖部队便可登陆台湾。此外,还有一些非军事措施,例如2023年禁止进口台湾芒果和鱼类,严格限制两岸人员往来,以及各种外交挑衅。

中国领导人可以命令解放军对台湾实施全面封锁——尽管封锁被视为彻头彻尾的战争行为,他可以指示中国军队实施海上封堵,而非正式封锁,部署中国海警(CCG)强制检查进出台湾岛的船只,并将货物改道运往中国大陆。去年,中国演练了对台湾的海上包围,解放军和海警舰艇在不到24小时内就包围了关键的咽喉要地。

 这类行动将暴露台湾作为一个岛国的严重脆弱性:台湾97%的能源资源、70%的粮食供应依赖进口,超过100%的GDP来自贸易。假设中国实施海上封堵,其目标可能是促使台湾政府迅速做出实质性的政治让步——例如承诺统一、疏远与美国的关系、限制军事活动、服从中国海关执法以及其他让步。

 眼下挑战之一是,中国可能会让演习与潜在的武力升级变得难以区分。中国可能会组织大规模演习或排练,例如通过拦截舰船来试探局势,然后根据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反应,要么在“演习”结束后终止这些做法,要么在未受阻拦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封堵。美国会在什么时候做出必须介入的决定?

目前,中国的好战行为未能达到其主要目标,即说服台湾民众接受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并选出鸽派政治领导人。目前,67%的台湾受访者认为自己“主要是台湾人”,而不是“主要是中国人”——这与近几十年来的民调结果截然相反,当时台湾大多数居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最近的民调还显示,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绝大多数台湾人愿意为台湾而战。

台湾总统赖清德及其前任蔡英文加大了国防开支,延长了适龄男性的义务兵役时间,并与美国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本月初,台湾结束了为期10天的“汉光”军事演习——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演习。但即使台湾采取所谓的“豪猪战略”——不对称战争,其自身威慑北京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正如军事格言所说,“数量自有其质量”,而台湾的武装力量与中国日益壮大的军队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最近的一次兵棋推演发现,“如果‘台湾单独作战’,解放军必胜无疑。解放军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取得了缓慢但稳定的进展。” 一个难以回避但令人难堪的现实是:外部支持,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支持,是台湾继续保持自治的关键。

这就给特朗普第二届政府印太政策提出了最重要的战略问题:美国能否继续保持台海威慑?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台湾奉行战略模糊政策,但这种政策远非自身能够维持。它需要可信的干预威胁,而可信度的代价正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而迅速上升。尽管未来四年谁是台海政策的决策人没有悬念,但特朗普是否愿意承担这一重担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方面,他任命了一批对华鹰派人士加入政府,包括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马尔科·鲁比奥和国防部负责政策的副部长柯伯吉(Eldridge Colby)。他加剧了(也部分缓和了)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他的政府还决心增加对外军售(军售对台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痛点,美国已经出售但还没有交付给台湾的武器系统价值210亿美元),甚至呼吁国会今年拨款10亿美元用于台湾的自卫。另一方面,特朗普公开反对发动新的战争,并渴望达成“大交易”。与中国领导人达成的“大交易”会不会包括出卖台湾,以换取贸易或商业上的让步?

近几个月来,特朗普称台湾“偷走了”美国芯片产业;谴责台湾对美近74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威胁对所有台湾进口产品征收32%的关税(对半导体征收25%或更高的关税);并要求台湾向美国支付更多安全费用。尽管外交政策专家和国会两党仍然坚定地支持台湾,但他们的观点与美国公众舆论的矛盾日益加深。最近的调查显示,只有36%的受访美国人支持派遣美军打破中国的封锁或击退中国对台湾的入侵。

如果说当今外交政策中有什么不变的因素,那就是现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当毛泽东对基辛格说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可以等一百年时,后者迅速反驳道:“不会需要一百年。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