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美国对华遏制,中国强大是关系缓和的关键

2025年9月14日,中美双方在西班牙马德里就有关经贸问题举行会谈。图源:新华社
【编者按:备受关注的香山论坛于今年9月17日到19日在北京召开。创立于2006年的香山论坛,已从最初的“二轨”国际防务智库间学术交流,升级为“一轨半”防务高官及学者的高层对话。据中国国防部介绍,本届论坛吸引了10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官方代表团参加,其中包括40余位部级和军队总长级以上代表,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东盟秘书长等国际机构代表,注册总人数达1800余人。在论坛上,《凤凰大参考》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进行了专访。访问涉及美国政治以及中美关系。以下为摘录的涉及中美关系的部分。】
吴心伯:美国要懂“台湾牌”代价,两年内中美关系将低开高走
凤凰大参考:特朗普曾表示“不愿与中国发生任何潜在的战争”,却不忘频繁干涉台海局势,将其当作战略筹码。这种长期言行不一的政策是否只是单纯的战略博弈?特朗普任期内的台海局势有哪些变化值得关注?
吴心伯:我觉得特朗普表示他不想和中国发生冲突,他应该是真心的,他作为一个商人,同中国这样的军事大国发生冲突,这个账划不来。
但美国对华政策,特别是对台政策有强大的惯性,长期以来美国打“台湾牌”,无论是特朗普,拜登,还是小布什都打“台湾牌”,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获利,比如在战略上或者战术上牵制中国,或者在讨价还价时多了一个筹码,还能让台湾地区向美国买武器,把台积电搬到美国来,实现获利。
问题在于他如何掌握好程度,要考虑是否会超过红线,并产生和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对这一点都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拜登上台后就发生了佩洛西窜台事件,这对他们是一个失误。
如果特朗普政府接下来和中国的经贸或其他方面谈判时打“台湾牌”,提升所谓的“美台关系”,加强军事联系,特别是目前已有部分美军训练人员在台湾地区,并且在菲律宾,日本部署反导系统,这已经触及到了我们的红线,到了很危险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升级,摩擦会越来越激烈。
接下来要怎么做?中方应在特朗普访华时敦促美方停止一切对台军售行为,要求美方明确反对“台独”,支持中国和平统一。这一点中方在拜登任期也一直提出,但拜登政府没做到,不接受中方的立场,仅表示不支持“台独”。
当前特朗普政府还把“不支持台独”从国务院网站上剔除,所以中方要抓住一切机会,尤其是在特朗普访华期间向美方施压,必须在台湾问题这一核心利益上表达关切。如果美方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要指望从中国得到好处,中美发生冲突的风险也会上升。因此要警告特朗普,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出手,让他理解这么做的代价。
凤凰大参考:您如何看待中美在马德里经贸谈判中取得的结果?与“贸易战1.0”相比,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呈现哪些不同特征?
吴心伯:在马德里谈判之前,中美已经有过三轮谈判了,此前的谈判主要还是围绕关税问题。但是这次谈判除关税以外,开始涉及一些关税之外的事情,比如TikTok,美国对华技术打压,美国对华实体清单限制,谈判的议程范围已经扩大至投资、技术、实体制裁等。这意味着中美在朝着解决更大范围的经贸分歧的方向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双方不能老是在关税问题里打转,因为中美经贸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这意味着中美元首会晤需要达成一些共识,这个共识还应包括其他领域,如贸易、投资、技术等等,这是我对马德里谈判的基本判断。
特朗普1.0时期对华关税战是逐步升级的,从500亿开始缓慢升级,中美谈判也几经周折,时间也比较长,最后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所以中美关系先是受到关税战、贸易战冲击,接下来是技术战,如中兴、华为等公司,然后接下来是外交战,如双方后续都关停了各自的总领事馆,还波及人文交流等领域,最后到2020年夏天,从某种程度上中美已经走向战略对抗,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
所以特朗普1.0时期,中美关系是高开低走,高开是指特朗普上台三个月就实现中美元首会晤,但在访华后双方关系一路往下走,最后甚至到悬崖边上。
但今年来讲,中美关系可能是一个低开高走的行情。特朗普在刚上台后中美对抗很激烈,从打贸易战,再到双方谈判,再到接下来的元首会晤,从短期看双方关系在往上走。但是未来三年会是怎样的局面还很难说。
特朗普明年面临着两件大事情:一是中期选举,他必须稳定同中国的经贸关系,确保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农产品,这对他赢得农业州的选票很重要;二是G20峰会,特朗普必须请中方领导人前去,否则峰会不会精彩。这都意味着他要稳定中美关系。
若中美关系今年收尾较好,明年经过双方的努力,能够保持总体稳定的状态。但之后两年又很难说,如果中期选举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和特朗普算账,大搞内部纷争,那么两党都要打中国牌。
此外目前美国经济走势不容乐观,而美国人最擅长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外部因素,那到时候又归咎于中国,向中国挑起新的经贸冲突;还有2028年的总统大选,加上特朗普本人反复无常的性格,还有可能的第三方冲击,决定了明年之后的两年,中美关系是很难预期的。
吴心伯:美国后续或加强对华遏制,中国强大是关系缓和的关键
凤凰大参考: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当前中美关系会怎么发展?
吴心伯:短期来看,我的观点就是“大趋势”和“小周期”。“大趋势”指美国把中国看作其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因为美国认为只有中国符合标准,有能力,也有意愿来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所以它和中国搞所谓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在遏制打压。这是长期的趋势,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过去几年都是朝这个方向走,短期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但在“大趋势”下会有一些“小周期”。拜登执政时,在其执政的后两年,因为国内政治和外交需要,如APEC会议,大选年稳定对华关系,经济困难需要中国帮忙等需求,那么在短期内他会寻求与中国适度地缓和、改善关系。所以大趋势博弈很激烈,但是小周期的竞争会缓和,关系会改善。
特朗普上台后,我们也在经历这样的“小周期”。最初特朗普对华态度强势,前所未有地加征了145%的关税,试图马上拿下中国,但失败后又要求和中国谈判,希望和中国达成新协议。那么中美关系短期上呈现出缓和改善的前景,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后续可能因国内政治、战略的需要,会加大对华遏制和打压,所以这只是一个“小周期”。
这样的“小周期”可能持续一年,最长也就是两年,然后中美继续博弈,这是我对中美关系在当前历史阶段发展的规律总结。
凤凰大参考:您此前表示“中美两国并不注定是对手”,从长期来看,您能否预测并分析一下未来双方关系缓和的契机与可能性?
吴心伯:从长远看中美关系,我觉得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国的发展。如果等到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包括芯片、光刻机等,那到时候无论美国是否愿意,美国会认识到多年的对华竞争、遏制、打压的政策没有成功,就会需要调整。
例如美国在二战后封锁遏制中国长达20年,直到失败后尼克松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调整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可能会改弦更张,可能会把中国当做一个主要的伙伴,在经济上,甚至在外交上需要主动和中国合作,实现美国的利益目标,到时候中美关系实质性改善的机会就来了。
在尼克松访华后的几十年,中美间合作都是大于斗争的。美国既把中国看作伙伴,也看作对手,但是主要是伙伴。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循环的。所以在未来某一阶段,美国会把中国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的对手和伙伴,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投资,甚至如新能源等技术,以及关键的供应链。
过去也发生过类似状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小布什政府发现很难从包括七国集团在内的西方国家获得帮助,只有中国有能力帮忙,所以美国需要二十国集团,将中国拉进来,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合作。
从长远来讲,这一天肯定会到来,但是什么时候到来?这不能单纯期待美国人良心发现,发善心,主动前来,而是需要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成为新的现实,迫使美国人面对新的现实。国际关系很现实,美国人尤其现实,如果国家能力没到一定程度,美国也不会给予你超出这个程度的待遇。
他们内部也必须要有一场彻底的对华政策辩论,认识到从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推行的政策目标既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而持续这样的政策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必须务实调整对华政策,那么中美关系会迎来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