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六点质疑

作者:  来源:上海美国研究

2021年10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第16届东亚峰会上提出了“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构想,该框架已知的内容都是政策目标,很少提到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因此更像是政治宣言。公开信息显示,美国在该倡议中占据单边主导地位,不仅将中国完全排除在外,而且美国官员在讨论该框架时也以遏制中国为目标。菲律宾综合发展研究院(IDSI)兼职研究员、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发展经济学家Henry Chan就“印太经济框架”面临的质疑进行了总结,摘要如下:

“印太经济框架”将包含四大支柱:公平和有韧性的贸易;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脱碳;税收和反腐败。除了第一大支柱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负责,其他三大支柱都由商务部负责,而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高级代表都不愿意加入该框架。美国一再强调,该框架不是一项贸易协定,不包括市场开放的内容。美国表示,被邀请的国家可以选择参加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支柱中的任何一个,但要加入公平和有韧性的贸易这一部分,就必须接受其他三部分的目标。

目前,许多专家都质疑“印太经济框架”能否成功实施。他们指出,要落实该框架,需要解决以下重要问题。

第一,对等问题。二战后,几乎所有的经济协议都是以市场开放和互利为基础。如果美国不开放其市场,它如何为其他国家在参与框架后做出的政策妥协提供补偿,以实现对等原则?

第二,该框架在各国的法律地位不平等。美国准备以总统行政令的形式履行该框架的承诺。这种方式绕过了国会批准,因此法律地位薄弱,在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后可能被推翻。然而,美国要求其他国家在该框架下的承诺得到法律保障,这种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将给许多国家带来内部政治压力和法律挑战。

第三,排他性条款带来的挑战。“印太经济框架”的许多目标国家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成员。在过去,经济或贸易协定中没有排他性条款,而是提供叠加的优惠。如果“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关于技术限制和供应链制裁的条款,是否会影响这些国家对其他国际条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问题上非常明确的RCEP )的承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是RCEP或CPTPP的成员,因此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四,美国在国内外对“印太经济框架”的看法不同。拜登在国内的主张是,该框架可以有效遏制中国的崛起,而对受邀国家的主张是,该框架有助于共同构建一个基于美国价值观的新的经济合作框架。国内外不同的说法将把“印太经济框架”变成一个美国政治问题,把许多国家卷入美国政治。近年来,美国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陷入混乱。奥巴马政府为了压制中国,全面推进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特朗普上台后就退出了TPP。美国态度的转变让许多国家感到担忧。

第五,谈判放缓问题。美国商务部的干预式谈判策略改变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历来的经贸谈判模式,这将降低国际规则谈判的效率。“印太经济框架”涉及数字经济和供应链协调等国际前沿问题。这些问题充满了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变数。美国和欧洲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着重要的分歧,而中国也是这两个领域的重要参与国。主要国家要在18个月内达成协议并不容易。对于目前技术落后、在供应链上位置不太重要但仍依赖贸易的东南亚国家来说,这种“高层次”框架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第六,该框架涉及税收和反腐败问题,国际社会没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该部分内容是2022年新加入该框架的,在去年10月的第一份文件中没有提到。美国长期实施以国内法为主导的单边制裁。在该框架中加入税收和反腐败的内容,导致许多人担心该框架将成为美国立场的延伸。其他国家将如何接受美国的提案是一个问题。

目前,“印太经济框架”的模糊程度令人震惊,今年5月中旬,当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召开时,该框架应该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轮廓。然而,美国现在的外交政策充满了强硬的单边主义。“印太经济框架”在5月将邀请哪些国家加入其中值得关注。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声明式框架的前景并不乐观,其目标的设定将是一个问题。

本文摘译自马尼拉时报官网,文章原标题为US-proposed‘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questioned。译者:沈凯麒

来源时间:2022/4/28   发布时间:2022/4/28

旧文章ID:27535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