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群:宾大沃顿中美峰会聊了些什么?

作者:朱志群  来源:海外看世界

  朱志群: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教授

  今年复活节(4月21日)前夕笔者参加了一个在宾大举行的有关中美关系的论坛,借此跟读者分享一些会议花絮和粗浅的想法。
  本来安排4月底5月初去费城看女儿,顺便庆祝她的生日。复活节前几天女儿发来短信说宾大沃顿商学院2019年的中美峰会在复活节那个周末举行,问我有没有兴趣。我看了一下这个据说是全美最大的由学生组织的中美峰会介绍,今年的主题为“中美新格局”,请来了韩国常驻联合国代表Cho Tae-yul、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前美国驻华大使鲍可斯等政要前来助阵。讨论在六个专题板块深入展开,包括艺术和娱乐、房地产、科技、医疗、财经和金融等领域,特别是有一场中美关系的小组讨论,所以我决定去听一听。

""

宾大沃顿中美峰会海报(图片来源于作者)

  这场中美关系论坛以英文问答方式进行,提问者是中国央视知名英文节目Dialogue老牌主持人杨锐, 出席专家是清华的阎学通教授和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孙哲教授,再加上宾大自己的Avery Goldstein (金骏远),阵容可观。论坛开始前杨锐一个人坐在会场外边抽雪茄,气派十足。见我迎面伸过手去,杨锐很友好地站了起来。因为我们是上外校友,所以感觉特别亲切,我们简单聊了几位我们都熟悉的人。杨锐确实观察敏锐。他说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学生穿着打扮时髦而且得体,精神面貌也很好,跟以前的留学生形象很不一样。我说可能会议对着装有一些要求,但现在年轻人见多识广,成长于信息社会,紧跟时代潮流,确实跟他们的父辈不一样。

""

(图片来源于作者)

  论坛开始后杨锐立刻发挥他的专业特长,提问尖锐,点评到位,表达流畅,确实名不虚传。他的问题包括如何重新定位目前的中美关系,中美是敌是友,中国是否是修正主义国家,美国政客是否利用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获取自身利益,华为在美受挫,孔子李小龙章子怡姚明等谁最代表中国形象,中国国内最大挑战等等。 三位知名学者都分别给予了精彩的答复。他们基本上对中美关系审慎乐观,认为即使不久双方能达成贸易协定,两国在方方面面的矛盾依然很突出。确实,中美关系的性质是既竞争又合作,希望双方能更有效更巧妙地竞争,而不是残酷地争斗并走向新的冷战。
  最后的讨论围绕soul searching (灵魂搜索或是自我反省) 进行, 即中美各自都需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各自内部事务,坦然客观面对历史和现实,然后才能解决双边关系中的矛盾。而关键是年轻人如何看待各自的国家和中美关系,毕竟中美关系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里。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本次论坛最令人深思之处。
  两个多小时的论坛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在涉及到稍微敏感问题时,学者们还开玩笑说不能为难了阎学通教授,因为他还得回国。由于最近一些研究国际关系的中国学者的美国签证被取消,阎教授说会前他还担心拿不到美国签证,现在来了当然回去也不会有问题。学者们对话结束后开放学生提问。来自宾大和其它院校的学生十分踊跃,会场两边提问的话筒后排成了长队。

""

(图片来源于作者)

  正如杨锐在开场白中所言,世界上每天举办的各种有关中美关系的讨论或许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仔细想想,有多少这样的讨论是年轻人组织的或是由年轻人唱主角的?沃顿的中美峰会是少有的让未来领袖参与组织、了解中国、学习交流的机会。
  由此想到,人们常说中美两国缺乏互信,但中美双方在促进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目前全美各地有将近40万中国留学生在读,而美国最近几年每年去中国留学的学生都在2万以下, 双方交流极不平衡。但中国学生大多集中在理工科和商科,主修美国历史、政治、文学和法律的甚少,他们中有多少会成为真正的“知美派”?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和教育届完全没有负起责任培养未来“知中”人才,中文课程至今仍然只是在全美极少数学区才有,绝大部分高中只提供西班牙语和法语作为外语选项,跟时代和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完全脱节。美国很多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海外留学项目高达百分之80左右学生仍然首选欧洲,让人感觉不知今夕是何年。美国从上到下似乎都认为中美关系是目前和未来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落实到行动上,美国政界学界乃至学生父母都做的很不够,没有积极引导和鼓励美国年轻人学中文,或去中国留学和旅游。
  我环顾了一下可容纳数百人的宾大Irvine Auditorium, 很遗憾我发现这次中美关系论坛听众绝大多数是华裔面孔。会议工作人员也基本上是清一色宾大的华裔华人学生。看来如何让更多非华裔美国学生参加今后的沃顿峰会将是对会议组织者的一大挑战。
  中国政府和一些部门对所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独有情钟,老是跟他们交往,不管或是不知道这些人是否代表美方的主流民意。中国政府、高校和智库有没有跟美国中生代和新生代中国问题专家多接触多交朋友? 如何多跟美国年轻人交往并给他们创造机会去中国学习? 中国国内的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经常破费邀请美国那么几位前官员或年迈的学者去撑场面,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反思。 最近美国学者白邦瑞 (Michael Pillsbury)应邀赴京开会结果未及时拿到到签证一事上了新闻。 他的《百年马拉松》一书声称中国长期以来企图取代美国称霸世界,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特朗普和彭斯等人的对华强硬政策。这么一位鹰派学者据说在华盛顿学术圈不受待见,然而却经常接到中国国内邀请去开会做报告,这是否说明中方一些部门不知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对美交流?
  顺便说一下,最近几年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由于提出了一个“修昔底德陷阱”,被中国官学届捧得的不得了,害的年届8旬的老先生经常要从波士顿飞中国去应酬各种会议。老先生以研究美国外交决策著称,早期出版的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书仍是学习美国外交的必读本之一。虽然他是知名学者,长期任教于哈佛,也曾供职于美国国防部,但他毕竟不是中国问题或中美关系专家。 其实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在国际关系里就是A.F.K. Organski权力转移(Power Transition)理论的延申,并非艾教授首创。我去年在韩国开会,碰到目前是韩国延世大学杰出教授、曾担任韩国驻澳大利亚大使 (2008-2011)和韩国基金会总裁 (2012-2013)的Woosang Kim,他就对我表达了这一观点。Kim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大学里教书,已是终身教授,但九十年代中期决定回国加盟韩国外交部,他也是较早研究权力转移理论的学者之一。

""

作者与Woosang Kim教授2018年6月在韩国釜山合影。(图片来源于作者)

  相对于白邦瑞和艾利森等,美国中生代和新生代中国问题专家不怎么受中方重视,受邀去中国交流和做研究的机会较少,这恐怕也是这些学者中友华派较少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这可能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倒是在纽约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比较重视培养未来人才,通过对美中两国年轻一代领导人的培训,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对美中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推动美中关系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们的项目包括“公共知识分子项目”专门培养美国新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优秀学生交流项目”奖励优秀学生的游学之旅,“杰出青年论坛”每年召集两国新一代领袖人物聚会,以及专门帮助在美学习的中国硕士和博士生了解和认识美国外交政策形成过程的 “美国外交政策论坛”。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努力值得推崇,值得中美两国有关部门和学界借鉴。希望中美两国年轻人今后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中美关系。

来源时间:2019/5/1   发布时间:2019/4/29

旧文章ID:18487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