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燕军:“中国问题”与日本战略选择

作者:殷燕军  来源:海外看世界

中国问题始终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大问题。今年是中日复交50周年。此间中日关系几经波折,也有良好发展过程。在中美关系较为稳定的时期中日关系也相对稳定,为此日本常以比美国更了解中国自居,也自认是中美间的“桥梁”。然而在新世纪的大变局中,日本由于在外交的上选择导致其战略失衡,周边环境恶化。

一、台湾因素是中日近代史的“结”

近代日本对外战略至少有三次选择:1. 明治维新“脱亚入欧”;2. 二战后“西方一员”;3. 本世纪印太战略围绕中国。而台湾则成为日本上述战略选择的重要目标。明治初年对外扩张战争:出兵台湾-吞并琉球-侵略朝鲜-发动甲午战争割取台湾,完成帝国主义殖民体制初创。二战后“被占领而成为西方一员”,与美国携同参与庇护台湾政权,直到“尼克松冲击”才使日本迅速改变对华政策。在近年大变局中,日本政界又提出“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口号,试图介入台海事务,这与当年“满蒙生命线”论如出一辙。日本是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本应反省历史,促成统一,修补前嫌,但现实是持续充当相反角色。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统一台湾将是百年被侵略历史的清算,更是对近代中日关系史的清算,亦为振兴中华的核心目标实现。

二、把中国作为“假设敌国”会背离“和平国家”路线

在日本国内政治保守化发展与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少数国家惧怕中国发展而“共同遏制”的局面中,日本精英层选边美西集团,明显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有朋友还能提到某几位日本老牌政治家的“友好象征”(但如日语讲其在国内“尝味期限”已过,“影响有限”),日本对华整体政策和战略趋向及社会氛围均已改变。

特别是日方在把中国当做“假设敌国”,使中日关系更加复杂。担任过9年日本防卫大学校长的国分良成曾表示:“2012年就任校长时日本政府还没有说中国威胁。不过此后中国已变为假设敌国了。这样下去事态可能无法收拾。”(摘自2021年6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显然日方这种主动“树敌”做法并不明智,实际上也是一次赌博。甲午战争及二次大战都是日本“以国运相赌”发动战争。今天面对不断壮大的邻国,联合域外国家去遏制围堵,把原本比较灵活的对美对华互补关系搞僵。应该指出,“对美一边倒”不会解决中日间问题,只会加剧两国间不信任状态。看来小泉纯一郎所谓“美日关系好,中日关系就能好”的错乱逻辑在日本政界还有影响。赌注虽大难有善果。

第三,中日贸易关系未必能主导日本对华战略

在中国核心利益——台湾问题上,日方政策体现出与中方对立,牵制中国完全统一的趋向。日本政府或许仍会宣称台湾政策并没变,但实际上其外交安全政策上的“联美抑中”指向正在导致“平衡美中战略”的失衡。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方为自身利益也做出一些与美国等不同的举动,如刚生效的RCEP等。这是日本从自身利益考虑,直面中日经贸利益重要性的结果。但最近以来日本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制华战略。在中美间,日本正变为“拉偏架的帮凶”。说日本是消极角色并不过分。近两年虽经两次政权更迭,但对华政策基调未变,今年在复交50周年的历史结点上,两国关系乏善可陈。这种战略失衡不会使日本更安全。如真介入台海必将毁掉“和平日本的国本”,自身也将陷入危险。

中日间主要问题:

1. 领土领海争端。最近日方主动把台海问题纳入其国家安全范围,并表现积极介入态势。

2. 政治外交上选边与阵营对抗。从相对超脱的对外政策变为“准备打击对方基地”的攻击型战略态势,使日本“和平宪法”开始变味。遭致人们更加警惕日本对外介入与攻击性走势。在保守势力推动下,改宪正成为日本政界议论的热门话题,它并非仅有象征性意义,还可能改变日本未来走向,引人关注。

3. 因历史与现实利益,领土争端等,日本与所有邻国关系均处于紧张状态。日本的外交失衡和历史认识的缺失使其与邻国关系恶化,这些光靠搒美国粗腿或与美西等域外国家的联盟是不可能解决同邻国间的对立的。

4. 日本媒体及精英层表现出偏执情绪让民众对外认识表现缺失。日方在强调别国民族情绪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反省本国民族情绪的发展。中日民众相互不信任在短期内恐难有大的改变。长期观察中日关系的人士大多感到忧虑,即便还能找到某些积极因素。

有的朋友喜欢回忆中日间友好过往,但现实是双方情形都已改变,中日未来只能是双方都拿出善意,尊重彼此。日方需学会善待邻国,认真直面历史问题,才可能面向未来和睦相处。这方面日本需要向德国学习,应真诚反省,谦虚对待曾被其殖民统治的朝鲜半岛国家,而非在历史问题上强势对抗。而美西各国也必须像对待德国那样对待日本的历史问题,不让纳粹翻案,也不容军国翻案。这样日本国内的“中国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实现中日民众的真正和解。才能在东亚各国间建立互信,才有开创亚洲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未来。

来源时间:2022/2/7   发布时间:2022/2/7

旧文章ID:2707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