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伟建:生活在中美之间

作者:徐振羽  来源:中美印象

《印象观智库》第一期
【编者按:中美印象推出一个新栏目:印象观智库。这个栏目的重点关注对象将是美国智库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精选翻译一些美国智库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研讨会、播客演讲和深度报道,定期推给读者。这个栏目旨在帮助《中美印象》的读者及时了解美国智库的成果,深度理解美国智库的运作,直接判断美国智库的政策影响力。今天推出的第一篇文章整理的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对经济学家、私募基金投资人单伟建的采访。】

下图为单伟建  本插图的作者为: Yichen Jiang
""

2020极速变化的上半年不仅仅考验了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和金融市场,也让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湍急难测的新深水区。今年早些时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采访了经济学家、私募基金投资人单伟建;后者不久前刚完成他的新书《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书中讲述了他早年插队边疆、改革开放后留学美国的故事。本文内容由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播客整理而成。

延安与华盛顿:早期中美关系

最初动笔写这本书时,单伟建希望它成为面向英语世界读者的作品;但是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和他同时代的人都和他面临一个问题:更年轻一代的他们的子女在很多时候仍然对父母辈所经历的历史缺乏了解。他增加了书中前面对于40年代历史的交代,也串联起后来几十年他自己在中美两国间伏起交错的人生。

对于单伟建来说,中国和美国的正式交往始于近76年前飞往延安河谷的一架C-47航班。自1943年6月以来,经过周恩来和范宣德(John Carter Vincent)、谢伟思(John Stewart Service)、小约翰·佩顿·戴维斯(John Paton Davies Jr.)等中美双方代表一年多的外交努力,美军延安观察小组正式成立。“美军中缅印战区延安观察组”,这个为对日作战情报协调而存在的小组稍后获得了一个具有美国南方意象的别称:“迪克西使团”(the Dixie Mission);以南北战争期间的南方人为名,成为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个小小的隐喻。

""

(由左至右)范宣德、戴维斯和谢伟思姓名中都有“John”, 据黄华回忆,这三位驻华外交官因主张联共抗日而被当时的延安称为“约翰三杰”。 作者: Yichen Jiang

早期中美双方交往并不是单方面的,单伟建说,毛泽东当时曾数次去信罗斯福总统,希望能够建立更为直接的外交往来,甚至表示愿意与周恩来一同访问美国。而受到当时国民党方面作战失利以及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的影响,华盛顿内部的亲中共派别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罗斯福本人也曾阅读过《红星照耀中国》并与作者埃德加·斯诺进行过数次直接交谈。只是随着后期时局的变化,毛泽东的大多数信件都没有被时任驻华大使的帕特里克·赫尔利转交,其中也包括了关于赴美访问的那封。

“你不知它曾对我有多珍贵!”

《走出戈壁》的封面是一张黑白照片,插队内蒙古的单伟建在戈壁滩上独自奔跑。这张被修改过的图片原本是他追赶着一头向前的牛。“我在内蒙发现的其中一件事是,对于牛这样的动物,你不能怯场。因为你只要一逃跑,它就会追着你;但如果你主动冲向它,它反而会转头跑开。”很多年以后当单伟建第一次看西班牙斗牛,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有啥意义”。

""

1966年的夏天,12岁的单伟建遇到了人生中最长的长假;小学刚毕业的他先是和其他高中生大学生一起,投入了全国大串连的高峰,乘车在各个城市之间免费穿梭;随着“上山下乡”号召的出现,他又投身内蒙古,成为了无数插队知青中的一员。这也是后来《走出戈壁》名字最直接的来源。

寒冷是戈壁滩的第一课题。单伟建和其他知青在刚到达的时候,那里并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九月的夜间他们只能睡在自己挖的坑里。得益于不远处的湖,他们用收割来的芦苇和泥巴盖房——冬天湖面结冰,知青们在湖面上通过简单的工具收割,多余的芦苇则会被送到造纸坊里成为原料。缺乏燃料的房子没有办法产生内外温差,他们便跟在牛后面收集牛粪;风干后的牛粪每个能维持8至10分钟的热度,知青们在晚上回屋前点燃。在和《财富》杂志的采访中,单伟建说自己初去美国时每每听人在争论中说出“bullshit”时都心中暗想:“你不知它曾对我有多珍贵!”

对于那段插队岁月里最积极的回忆,单伟建说是他当赤脚医生的那段时间。当连队准备派一名知青去参加医疗培训时,小学毕业的他得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在几个月的培训之后回到了连队。有一次,一个当地的小病人被送来,他得了很重的肺炎,好在只是细菌性的,单伟建用当时仍很稀缺的抗生素治好了他。

但还有一次连队爆发了猪瘟,所有人都被疏散并接种疫苗,但由于疫苗包装上的一个印刷错误,几乎所有人都药物过量,幸运的是知青们还很年轻,都只是被瘟病的症状折磨了一番。

1975,大学

“打排球是我让自己受欢迎的方式,”单伟建说,“当时上大学要票选推荐名额,我之前都总是把时间花在自学上,很少和其他人来往。”为了赢得那个名额,他决定走“群众路线”,用排球拉近和大家的距离。在自我训练之后,单伟建成为了连队的排球裁判,这个身份让他很轻松地和打排球的知青们搞好了关系,在连队票选中得到了第二高的票数。但由于一些原因,连队的领导最终拒绝推荐他上大学。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到戈壁的第六年,单伟建去找一位朋友玩,隔壁接线室的两位姑娘也与他相识。在他和朋友聊天的中间,其中一位姑娘突然闯进来,告诉他团部正在电话中宣读被大学录取的名单,而他正在其中。

梦寐以求的这一天来临,单伟建立刻起身返回连部。他骑马疾行,可中途又忽然想,这时如果不小心从马背掉下来摔死,那未免也太富悲剧性。他跳下马背,牵着马慢慢走回了连部。他并没有多停留,当日便搭火车离开了内蒙。

在离开之后的很多年里,单伟建仍然常常在梦中回到内蒙,回到他插队的那片戈壁;在有些梦里,连队的领导们后悔推荐他上大学,想把他重新召回驻地。他从梦中惊醒,睁开眼却早已是在另一国度了。

扫帚不到 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1979年从对外经贸大学毕业后,单伟建曾经短暂地留校任教。中美建交后的蜜月期给了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出国留学的机会,他得以前往旧金山大学攻读MBA。当时不宽裕的他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旧金山大学的卡苏教授夫妇匿名替他支付了第一学期的学费。功成名就之后单伟建通过一笔捐赠回报了学校;作为纪念捐赠的象征,他收到了一块带有十字记号的砖头。

这块砖头原本被砌在圣依纳爵学院的底座上,但这座旧金山大学前身的学院在1906年的大地震中被摧毁了。上面的十字是当年建筑工人中的爱尔兰裔移民刻上去的。19世纪末,伴随着淘金热和随之而来的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大量华工跨过重洋前往美国,太平洋铁路等很多重大工程的修建都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样前往美国寻求机会的爱尔兰裔移民和华人产生了很尖锐的冲突,修建圣依纳爵学院时也不例外。在《排华法案》通过的背景下,校方将已经承包给华工的合同一分为二,由华人和爱尔兰裔共同承担项目。所有爱尔兰裔工人们经手的砖头上都有一个十字记号,一方面为了和华工的进行区分,另一方面也许是显示他们(欧洲裔、基督教的)优越,单伟建说。然而恰恰是当时不容于华人的社会产物,在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之后,作为感谢付出的象征物,来到了单伟建手中。“这是历史里颇为讽刺的一面。”

在1982年至198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单伟建都在伯克利攻读博士学业。尽管当时越战已经结束,但“伯克利人民共和国”的名声仍如日中天,并且将自由主义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单伟建当时常常去的书店里面挂着两张巨幅画像,一张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另一张是卡尔·马克思;书店的另一侧外面有一张巨大的横幅,用英语写着:“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The best way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is to be informed

在被问及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有何想法时,单伟建说,现在的中美存在很多紧张情绪,也许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紧张会更加剧,进而恶化两国关系。但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中美两国存在着很多共同利益,保持一段友好的关系比相互摩擦对双方更加有利。今天的中美两国比以前拥有更多的共同点,他说,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搞计划经济的中国和推行市场经济的美国几乎毫不相像;但它们却可以暂时放下成见握手言和,随后的几年里关系更是一路向好,并最终在1979年卡特总统任期内建交。

而如今,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两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经济互融,任何一方的经济波动都会严重影响到另一方。单伟建说,以半导体为例,我们都看到最近发生在这个行业的科技争端,也有许多美国国内的声音要求停止向中国公司出口高端芯片。但美国前十大半导体制造商在中国的销售额是美国国内的三倍,如果要求它们放弃中国,无疑是自废武功;失去巨额利润的美国公司将无力继续创新,并有可能最终失去现有的领先地位。作为拥有6万亿美元体量的市场,中国从1.8万亿美元走到今天只花了不到20年。这样的发展潜力应该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也应该被更好地利用。

单伟建生活在中美之间,同时又在美国企业投资中国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在他看来,无知会制造很多不好的政策、行动、言辞。他说,只有尽可能地去了解并认识关系中的共同部分,才能够作出准确的决策。

本文为中美印象原创。转发和引用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联系邮箱:uscnpm2019@gmail.com。
""

延伸阅读:经济学家单伟建纽约分享传奇经历

侨报网,2019年4月18日

【侨报记者管黎明报道】作为北京大学大纽约地区校友会“五四”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校友会下属的华尔街俱乐部17日晚在曼哈顿雅博艺廊举办春季交流会,邀请著名经济学家、私募股权投资专家、香港私募基金太盟集团(PAG Group)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单伟建分享他的职业经历,以及他刚刚出版的英文版回忆录《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Go of the Gobi:My Story of China and America)。当晚活动由北大校友会理事长金路德及理事裔锦声、潘竹君主持,纽约州众议院助理议长奥迪兹和前世界银行高级主管约翰·艾伦等众多嘉宾出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单伟建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一岁时跟随父母从山东迁往北京的他在小学毕业时遇到了文革,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他被安排去了戈壁滩,成了一名农场工人,并在那里度过了10年的青春时光。但在离开戈壁滩后短短十年,原本连中学都没有读过的他却成为了美国顶尖学府——宾大沃顿商学院的助理教授。这之前他有幸前往旧金山留学,先是在旧金山大学读了一个MBA学位,之后又从伯克利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当年她的导师之一正是后来成为美联储首位女主席的耶伦。

在17日晚的演讲期间,单伟建回忆了自己在文革期间前往戈壁滩的经历,指当时最难的并非是那里的恶劣生存环境和饥寒交迫的窘况,而是被告知今后一辈子都要在那里扎根生活的绝望,没有人能看到希望。后来他凭借刻苦自学,有幸在文革结束的时候考入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在之后获得了前往美国留学的奖学金。

单伟建表示,当初在选择美国学校的时候他也完全没有概念,就根据中国大学的传统——顶尖大学多是以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因此他选择了入读旧金山大学。而当时初到美国,在欢迎会上有一位女士,就是日后成为联邦参议员的Dianne Feinstein,那时初到美国的兴奋仍历历在目。

后来单伟建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经济学博士,受教于包括耶伦在内的多位著名学者。在1986年博士毕业后,他获得导师David Teece等人的推荐,获得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机会。但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他没多久就申请并获得了在沃顿和MIT斯隆商学院任教的机会,最终他选择了沃顿,并在那里任教数年。之后单伟建又投身金融界,在JPMorgan银行担任董事经理,之后又前往香港从事基金管理工作,并创造了年增长30-40%的明星业绩。

单伟建当晚也谈到了他对中国经济和其基金眼下的投资重点。他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点也由以前的生产业向消费领域转移,因此他和团队目前主要投资消费领域,包括不久前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进而成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令当初的投资在短短时间内翻了数倍。此外,他的基金也收购了多家美国企业。

他的英文回忆录在今年一月份由Wiley出版社出版。他当初在伯克利的导师耶伦特地为该书作序。她在书中表示,单伟建在短短十年里从一个没有受过中学教育的农场工人,变成美国顶尖学府的教授,这种转变令人难以置信,但同时也证明了中美两国一旦走到一起,为个人所创造的巨大机遇,主人公的经历正代表着这两个国家的精神。

走出戈壁 决胜无人区——单伟建与中美历史交织的回忆录

瞭望中国网站, 2019年4月4日

""
最近,一本英文著述《走出戈壁:我的中国和美国的故事》风靡美国和英语世界,引起各界极大关注,从中美关系委员会、华尔街大银行到西方主流媒体包括《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加州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发表评论,对本书充满赞誉和肯定。
《金融时报》中国编辑詹姆士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关于一个人在中国由贫困到富强的动荡岁月中备受涤荡的故事。单伟建从下放戈壁滩再到国际金融巅峰成功的飞跃,本身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隐喻。”《大西洋》文学评论家詹姆斯•法洛斯写道:“《走出戈壁》讲述中国当代的奋斗和成功,让我知道,我对中国仍旧不够了解,也不了解从世界的角度他是如何看待美国,而此书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原创能力、勇气和幽默是没有国界的。” 言外之意是要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中国,《走出戈壁》提供了这样一个角度。德州太平洋集团创始人、私人股权基金著名大佬、亿万富豪大卫.庞德曼 (David Bonderman)也撰文说:“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故事,单先生在每一章前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他的个人旅程。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的挫折,最终成为美国的投资家,成为亚洲最精明的投资者之一,这是一个值得一读的故事。你将对中国以及她如何成为今天的模样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单伟建的传奇故事是一部现代中国的《奥德赛》…其定义是纯粹的毅力和韧性。”——《野心时代》作者,曾获2014 年国家图书奖的埃文•奥斯诺斯如此写到。《不平衡:中美相互依赖》作者,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评论:“单伟建非凡的旅程充满着一幅幅锲而不舍、决心和学习天赋的画面。《走出戈壁》写得很好,充满了激情和深度的见解。对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人的人格和决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令人信服的读物。” 该书甚至打动了创造《功夫熊猫》奇迹的迪士尼前董事长、梦工厂动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杰弗瑞称该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而是一部史诗。单伟建从十几岁流亡在荒凉的戈壁沙漠到成为国际金融界的著名领袖,这段旅程像小说里的情节。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人,是一本必读的书籍,同时也是观察我们自己的国家、美国的窗口。”
单伟建先生究竟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牵动了大洋彼岸这么多人的心?三个月高居畅销书榜首?
谁是单伟建?
作者单伟建在北京出生和长大,文革时刚小学毕业,在60年代中国历史的动荡时期,经历了“国之殇,其百姓也伤”的痛苦和磨砺。1969年,不到16岁的单伟建和千百万青年一起,去到中国最艰苦的地方接受“再教育”,在戈壁沙漠渡过了六年的青春时光。本该在课堂读书求学的日子,却在边远的戈壁从事异常艰苦的劳动,曾经30几个小时昼夜不停地挖大渠,在零下20度的冬天去冰上打芦苇,很多时候空着肚子,饥饿难捱。在几乎什么都不长的戈壁滩——唐僧取经也会迷路、被海市蛰楼和妖精干扰从而想放弃取经的地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受到千锤百炼。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胃疼得打滚的半夜里要想喝一杯热水?自己得先把棚子外面的冰块凿开、找个脸盆、找柴火——然后生火把水烧开。单先生的想象力,无论是文学创作或金融创新,也许就是在戈壁的日子接受无情的现实历炼而来,半点也来不了虚的。他对戈壁的经历,少有形容词的描述,其实,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是同样的坚韧和平铺直叙。
在铺天盖地的黄沙飞尘中,在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单伟建没有放弃。在戈壁养猪的原中国民航的飞机驾驶专家老易那里,单伟建学到了,梦想的翅膀是折不断的。时刻准备着的他,一旦机会来临,就一定抓住不放。1975年,机会出现,单伟建返回北京。在中国唐山大地震的1976年,单伟建和神州大地共同哀悼中国政坛三位元老在同一年过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元帅。接着,“四人帮”被审判,中国经济改革开始。这不仅是单伟建生命的转折点,也是千百万知识青年和中国亿万百姓生命的转折点。
单伟建先生的回忆录,虽然花了大量篇幅——跨度40年,22章,465页(包括20页注释),核心内容“走进戈壁和走出戈壁”用了近250页的篇幅来描述,但是该书并没有停留在离开戈壁的1975年,而是继续往前走了20年。当作者离开30年后重返戈壁时,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原总部所在地坝头,和全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他和昔日的兵团战友,已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但他用亲切的笔触描述仍然留在戈壁的旧相识。今天的单伟建是总部位于香港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太盟投资集团( PAG) 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管理着300亿美元的资本金。在太盟之前,他是全球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州太平洋投资集团(TPG)的 合伙人,也是 TPG 亚洲(前身为新桥资本)的管理合伙人。他曾领导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收购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和中国深圳发展银行(Shenzhen Development Bank),这两项交易都让他的投资人获利数十亿美元,并被纳入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研究。在此之前,他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教授;并创办和担任美国发行的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主编。他时常在知名学术刊物和主流媒体(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以及英国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等)上发表评论文章。他几年前重访戈壁,在戈壁大漠中开车迷路了,沿着电线杆向前开,看见靠电线杆子下站着几个当地人,其中一位就曾经在兵团年代锒铛入狱四年的绰号“二狗”的原兵团战友。回忆录在穿越了30年后,结尾定格与“二狗”在戈壁的邂逅:
“我把越野车留给司机,跳上二狗的摩托车后座,他小心翼翼绕开泥泞往前开,直到在一个小土坡前停下,土坡上撒落着几栋破败老旧的土围子。‘这就是翻身圪瘩’,二狗说。翻身圪瘩是1971-1972年冬季我们在这里打芦苇住的地儿,如今已面貌全非,站在那里,四面全是望不到头的沙丘和远处摇曳的芦苇。一切都一去不返了,剩下的只有这一片破败的废墟,遥远又触目惊心地讲述着这个地方曾经对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命运意味着什么!”
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1979年历史性会见——邓小平回答卡特关于中国公民移民的问题时笑问给你一千万人够不够?美国人认为是开玩笑,但邓小平是动真格的。单伟建在1980年成为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以后10几年的路,单伟建用了120页来描述——在美国求学求生求职的经历,其实也是在一个“无人区”闯荡,只是和戈壁不同罢了,那里有开拓者的辛苦,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这一段过程也写得非常的真实和精彩,可以成为新东方英语学校的预科读物,提前协助即将海外求学的中国年轻一代学子。单伟建记载了几乎每一年的“生命地标”,包括第一次去美国的人家做客(学不同的规矩),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车(学道路规则),以及为什么商学院教授要给初来乍到的单伟建私人订制一门课程,将他访问学者的身份转为学生身份(出类拔萃的计划制定和实施),单怎样在两个世界顶级名校抛来的橄榄枝——沃顿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邀请函之间取舍。那些生活拮据却十分幸福的日子,就像沙尘暴席卷的戈壁,间或也有云雀和水鸟鸣啭。
也许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细节描写,既不失真又充满幽默和智慧,得到许多美国读者的喜爱,也是为什么《走出戈壁》自出版以来,一直位于畅销书榜首吧。该书不仅成为了解中国过往和将来的大众读物,作者也受到CNN, CNBC, Bloomberg, BBC这些全球主流媒体的关注,多次出现在专题节目的采访中。从这个角度看,单伟建确实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讲了一个最美好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儿,是一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人士,他用知识和智慧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赢得所到之处每一个同行的尊敬。
在新书发布后,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单伟建先生尽可能不失时机的发出理性而不失立场的专家看法,充分显示了在他的回忆录中隐含的中国人与身俱来的家国情怀,透露出在他的实录中没有展露的另一面。《走出戈壁》是一本励志的书,但是,在西方主流媒体的采访中,单伟建先生利用西方媒体对他的关注,就中美贸易摩擦和中美关系理性而非立场的看法,尽其个人的力量为消除和改变美国精英阶层和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而努力。 难怪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女士在该书的前言中说,“单伟建先生的《走出戈壁》,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将重塑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是一扇双向窗户,美国人看进去,中国人看出来。这份亲历者的陈述——一位受过美国顶级教育的经济学家和成功的投资人的知情与分析合一的融合著述,通过描述个人非凡经历的直接性和活力,揭示了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直接关系。这种对于中国和美国的强大而个人的观点,塑造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新看法,使国家人性化。” 这些评论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打造命运共同体,散发着助推的正能量。
再谈此书
《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是一部回忆录。每一章都以章节中故事的国际和国内历史背景开始,然后进入勾画出的那个年代和知青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的故事。虽然《走出戈壁》描述的年代和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Forest Gump)是同一个全球动乱的60年代: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被杀、废除种族歧视、反对越战等等。阿甘的一系列非凡经历, 包括参加“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乒外交,都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变革中的美国以及深处这个变革时代的美国人,怎样被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影响。比如越战的爆发。阿甘的好友鲍勃丧生在越南的沼泽,他生命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要来这里?”一直在观众的脑海里徘徊。同样地,单伟建和同伴们集结在北京火车站,准备远离家乡,就在此时, “汽笛拉响了。车站广场的欢声笑语顷刻变成雷动的哭声,眼泪犹如决堤的洪水也将我变成了泪人。仅在此时我才意识到要离家了,且要离开很久很久。透过泪眼,父亲的脸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火车的提速,父亲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 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风沙、半拉子的草棚、吃不饱的粗粮窝头和在戈壁滩上收不回种子的耕作。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在自暴自弃的情绪里。这是《走出戈壁》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如果自己不倒,没人能将你打倒。
谁最应该读这本书
 作为单伟建的同代人,特别是80年代离开中国求学美国的这段历史,笔者和单先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读来倍感亲切。《走出戈壁》所讲的那个年代,笔者邻家的哥哥姐姐们都经历过,那段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虽然随着时间的逝去渐行渐远,一但提起,依然记忆犹新,时常伴随很多眼泪和叹息。这本书,一定能引起他们很多的共鸣,也会让他们从主角儿的经历中,得到自身的升华(poetic justice)。对很多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二代”,《走出戈壁》是一本了解中国梦最好的书,也是一本最好的励志书。拿起这本书,犹如踏上了一段最朴实最诚恳的“中国基因寻根之旅”——中国人从来就不怕吃苦,如果一个人能够决胜无人区,又有什么不能够战胜呢?正如哈佛深圳发展银行投资案例中引用单伟建先生的话作为卷首语:“一旦经历过艰辛,特别是饥饿,你就会觉得再大的困难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你学会了忍耐。”
其实,就凭这一句话,我们对单伟建先生为什么能得到如此跨界的成功,能得出四点结论:一,单先生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二,有极强的抗压和变通能力;三,有极强的执行力;四,有超强的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失败只会带给他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考和改变,让他更有备而来。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新中国的希望;科技强国,也是单伟建这一代精英从未放弃的努力。他的一生和中国、和美国交织在一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伯克利共和国”,是一个独特的从中国出发、美国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幽默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细节娓娓道来,主题和象征手法,水乳交融地为作者传递的理念,潜心服务。在读《走出戈壁》的很多时候,单伟建笔下的戈壁,不断在笔者心中勾起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那条南北走向的密西西比河,那是一条运载和贩卖黑奴的工具,在这条河上,马克.吐温最终参与了黑奴获得自由的运动。《走出戈壁》中,当绳子第一次出现时,那是用来绑走资派的,人被绑起来就得挨打。当单伟建和他的家人分手后,当在暗夜中抵达戈壁的建设兵团时,正是父亲的绳子,牢牢地绑住单伟建的行李箱,使其避免了被摔坏在地,家人的爱,被牢牢绑在箱子里。同样地,当寒风刺骨,风沙透过衣领和袖口往棉袄里灌时,也是绳子拦腰绑住,留住那一点点维生的热气……
单伟建的孩子更爱听父亲在戈壁滩的经历,而不是睡美人和王子的故事。也许,在他们的父亲一手牵着苦难,一手牵着成就的人生故事中,这些90后也看到了作为后辈的责任,做父辈们没有做过的事,做前人没有成功的事?!


来源时间:2020/6/6   发布时间:2020/6/6

旧文章ID:2195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