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辰:为什么海外中国问题学者都应使用微信

 王子辰:为什么海外中国问题学者都应使用微信

微信(WeChat)不仅仅是中国的一款聊天软件——它几乎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操作系统”。全球用户超过13亿(覆盖中国近80%的人口),微信早已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演变成无所不包的“超级应用”。在中国,交换联系方式时,人们更常询问微信号,而不是电话号码或电子邮箱。对于从事中国新闻、研究或分析工作的人来说,如果不使用微信,几乎就像戴着手铐进行信息获取,寸步难行。

本文基于我很早以前发过的一条争议性推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详细说明为什么微信对理解中国至关重要,并回应了一些常见的质疑,特别是关于数据安全方面的顾虑。

微信 = 中国默认的沟通平台

很难夸大微信在中国通讯领域的主导地位。它早已超越传统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成为中国人首选的沟通方式。早期的通讯平台QQ(也是腾讯推出的)培养了中国人用即时通讯代替邮件的习惯。如今,无论是朋友之间的闲聊,还是专业场合的正式对话,微信都是首选工具。中国的职场人士、政府官员甚至通过微信处理文件、安排会议、发公告等日常工作事务。“私域流量”——即通过微信进行品牌直达营销——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的邮件营销替代品。

对外国记者或研究者而言,这意味着如果你指望中国联系人通过电子邮件回复你,很可能会大失所望。除了少数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圈子外,中国人大多不常查看邮箱,有时甚至记不得自己的邮箱密码——但他们几乎总能马上出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

事实上,微信已经取代了短信和电话,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渠道。电话号码更多地被用于注册服务,而真正的交流都发生在微信上。如今,中国人交换联系方式,基本不再要手机号或邮箱,而是加微信。

至于竞争对手?几乎没有。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Telegram等全球服务在中国被封锁。即便有人能通过VPN或出国使用这些工具,也不是他们的日常工具,朋友圈中也极少有人使用。微信基本形成垄断地位,成为连接中国的唯一主渠道。不管你想联系北京的学者、成都的本地线人,还是上海的老朋友——没有微信,就等于被中国的通讯方式拒之门外。

结论:如果你需要与中国大陆的人沟通,微信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仅靠邮件,你将被边缘化。

不只是聊天工具:微信的“超级应用”生态系统

微信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沟通。在过去十年里,微信演化成了一个“超级应用”或“平台巨兽”,常被称作中国版的“数字瑞士军刀”。它融合了其他国家通常分散在多个App中的功能。想象一个结合了WhatsApp、Facebook、PayPal、Uber、Yelp、Amazon的App——那就是微信。

对于中国研究者、记者或分析师而言,微信不仅是联系线人的工具,它更是通往中国巨大线上内容与各种服务的门户。以下是微信生态系统的一些核心组成部分:

微信公众号(Official Accounts):其实更贴切的说法是“微信博客”或“内容专栏”。它类似Substack或电子期刊,但是直接在微信内部推送。几乎所有的机构、媒体、政府部门、企业、大学、智库、个人写作者、网红KOL都有自己的公众号。你可以订阅后接收每日内容推送。如今,微信已成为中国信息传播的主平台之一,甚至超过传统媒体。

视频号(Channels):2020年推出,是一个内建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相当于微信版抖音。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微信的庞大用户基础迅速崛起。社会热点事件、街头采访、时政评论等经常通过视频号传播。不在微信上,你可能根本看不到这些内容,或者晚几个节拍才通过转发知晓。

小程序(Mini Programs)与服务整合:微信内建无数“轻量级应用”,涵盖电商、打车(如滴滴)、订餐、缴费、挂号、保险、政务等。几乎中国人生活中能想到的服务,都能通过微信一站式完成。亲身使用这些功能,能深刻体会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实际运行方式。

总之,微信就像是WhatsApp + Facebook + Instagram + PayPal + Uber + Apple Pay + Amazon的合体。接入微信,意味着你进入了中国数字生活的核心圈层。

独家内容的大本营

另一个必须用微信的原因,是大量中国的信息只存在于“微信围墙花园”之中。简单说:许多中国机构如今将信息首先甚至仅仅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这些内容不会出现在Google、Bing、百度或ChatGPT等工具的搜索结果中。如果你没在微信内搜索,你就根本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比如,很多政策文件、智库报告、专家评论、官方发言、会议通知都首先出现在微信公众号上,很多甚至不会出现在其他平台上。哪怕它们之后出现在某个网站上,微信依然是首发渠道。

腾讯特意将微信打造成封闭生态:微信内容无法被主流搜索引擎自由索引。曾经搜狐搜索(被腾讯投资)可部分检索公众号内容,但这一功能非常有限。2021年底,一度出现部分微信内容被Google收录的“漏洞”,不久就被腾讯封堵。

结论:如果你不在微信上,你很可能搜索不到关键信息,错失大量第一手资料,落后一步或根本不知情。

微观层面的社会脉搏:朋友圈、群聊与评论

微信另一个巨大价值,是它能让你洞察中国社会的微观脉动。朋友圈(Moments)类似Facebook的时间线,是你微信好友之间的动态分享平台。你每天刷朋友圈,会逐渐看到你的中国联系人在转发哪些文章、调侃哪些热点、沉默于哪些敏感话题。哪怕什么都没发,也是一种“风向标”。

此外,微信群(最多可达500人)是各种专业、生活群体的聚集地。比如:驻华记者群、学术交流群、企业高管群、社区居民群。这些群聊经常传递政策动向、行业内幕、社会谣言甚至突发事件。能加入几个活跃的微信群,对于获取前线信息非常关键。

微信文章与视频下的评论区同样重要,能反映一部分大众观点(虽然有审查)。通过阅读这些评论,你可以把握热点事件的舆情走势。你还可以看到哪些表情包、网络用语、流行语正在风靡。

总的来说,通过朋友圈、群聊、评论、短视频等,微信让你真正“沉浸式”体验中国的线上社会氛围。

安全与隐私问题的现实考量

很多外国人不愿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据安全问题。对此应实事求是:

微信确实存在内容审查机制。某些链接、语句、文件可能因为触发关键词而被无声屏蔽。

微信并没有像Signal或WhatsApp那样的端到端加密。虽然一些法律专家表示微信聊天记录并不能被轻易调取,但也有不少可信例子表明:微信上的通信并不完全私密。

微信请求的权限较多(联系人、麦克风、摄像头、定位等),但这在功能层面可以理解。如果担心隐私,可以用“备机”专门运行微信,不把它安装在主手机上。

很多专业人士、学者如今都会准备一部廉价手机专门装微信,特别是在赴中国时使用。虽不方便,但在当前环境下,这是明智之举。

总结:是的,微信存在一定的监控风险,但这些风险是可控的。了解其风险、适当自我审查、技术隔离,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结语:不拥抱微信,就只能被排除在外

我曾发过一条现在已找不到的推文,内容大致是:不使用微信,将极大地妨碍你理解中国。这条推文引起了巨大争议,但我仍坚持这个观点。

拒绝使用微信,就像一个研究西方的中国人拒绝使用电子邮件一样——信息获取将大打折扣。你可能仍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一些内容,但你会错失巨大的信息量。

当然,微信注册对外国人不够友好,刚开始加不到人、关注不了账号,确实显得“寂寞且没用”。但这只是初期的门槛。随着你逐渐添加联系人、关注公众号,微信的信息流会变得丰富充实。你将拥有一个类似中国同行的信息网络,那将极大拓展你的视野。

使用微信,不代表你认同它的审查或生态系统,而是说明你愿意认真接触中国最真实的舆论场与社会现实。这是身为中国问题观察者不可回避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王子辰创办的英文版通讯Pekingnology, 授权发表。)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