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特朗普下台,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编者按:本文转自胡伟教授新创立的微信公号“胡言天下”。胡伟教授在文中提到的弗里德曼的专栏发表于《纽约时报》9月12日,英文题目是“A Plea for President Trump With a Fragile Country on Edge”,其中文网没有发布该文的中文翻译,点击【这里】查看本文英文原文。本文观点不代表卡特中心及其《中美印象》的立场。
据报道,知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刊文称,查理·柯克的遇害是特朗普的关键转折点。他指出,美国当下真正的危机并不在中东,也不在乌克兰,而在于国内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分裂。表面上看美国的外部政策一团乱麻,欧洲和中东的战争都越打越大,但这些都不是当前美国的致命问题,美国真正的病灶在于国内政治彻底丧失了基本共识,社会已滑入极端化泥潭。柯克之死将这种撕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国家本就摇摇欲坠的内部平衡逼近崩塌的临界点。
弗里德曼恳请特朗普跨党派呼吁和平,但特朗普却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美国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外部维持世界霸权,而是如何防止自身内部土崩瓦解。
对此有中文媒体评论称,中东乱局与俄乌冲突固然消耗美国精力,但相比之下国内愈演愈烈的对立与仇恨才是动摇美国根基的真正力量。柯克事件关系着美国的生死,因为它映照出了美国政治暴力与极端化的现实。特朗普没有将此事视为全社会必须反思的契机,而是单方面归咎于激进左派,把柯克之死包装成一场右翼殉道。这意味着他并不打算弥合美国,而是要用这起事件作为新的动员工具,将暴力事件工具化为自身谋取政治筹码,进一步挑动支持者的愤怒,更彻底地撕裂美国社会。
评论认为,美国社会层面仇恨言论与阴谋论占据了舆论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衰落,民众只愿意待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经济与社会裂痕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萎缩,工人群体流失,种族矛盾愈演愈烈,民主名存实亡。柯克之死只是这种撕裂乱相中的一个烈性爆点,它之所以引发高度关注,不是因为悲剧本身,而是因为这让所有人直面一个事实,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可以通过妥协与共识维系的制度,而是被极端对抗拖向深渊的所谓联邦,而特朗普选择火上浇油,也就意味着他选择了死路。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资深作家,上述中文评论也切中要害,揭示了美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敲响了警钟,值得一读。但也留下了更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对此,我想简单评论几句:第一,特朗普就是美国政治撕裂的推手,让他弥合分歧完全找错了人。第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找不出病因就很难治病,靠总统个人呼吁解决不了问题,就像拜登曾经徒劳的努力那样。第三,政治极化是当前全球性的问题,非美国独有,中国的互联网上早就有呈现,当前欧洲右翼也尾大不掉,危机四伏。第四,自媒体时代加剧政治分裂,把原有的社会矛盾不断放大,这可能是人类需要探讨的新问题,但目前还没有解药。第五,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文明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核心价值和社会共识丧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创造性毁灭,地球将面临新的社会革命乃至物种革命。
总之,需要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上思考问题。
回到特朗普在柯克被杀之后的表现,《纽约时报》日前以《特朗普借用柯克被杀让压制反对派的措施正当化》为题发表报道,其核心内容是:在查理·柯克被杀之后,特朗普及其党徒制定了一个广泛的计划,瞄准自由派团体,监控言论,吊销签证,并将某些团体定为国内恐怖分子。
指望特朗普来改变美国社会的撕裂,那是缘木求鱼。反之没有特朗普,美国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国际格局也不是现在这种状态。不要小看了一个人的作用。一些人总是说,没有特朗普,也会有其他类似的人物出现,这都是历史的必然。
我不这么认为。历史经常被一个人改写。没有毛泽东,共产党就不可能打败国民党;没有邓小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习近平,中国也不会进入新时代。
就大趋势而言,历史有必然性,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偶然性是常有的,历史轨迹经常会被各种人物和事件拉扯得弯弯曲曲。特朗普的上台,就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等待特朗普下台,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