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失去台湾:该岛安全稳健,至少在当下而言

 没有人失去台湾:该岛安全稳健,至少在当下而言

译者按:台湾安全议题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中被广泛视为核心关切之一。围绕八月引发关注的“台湾失去了特朗普”辩论,美国布鲁金学会学者菲利普·H·戈登(Philip Gordon)与何瑞恩(Ryan Haas)于《外交事务》撰文,系统分析了台湾的安全环境、美国政策走向以及台湾对外安全抉择。原文论述兼具学理性与政策性,若逐字直译可能造成中文读者理解上的割裂;本译文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对部分表述作了适度调整,以契合中文语境下的政策研讨习惯。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立场,不代表译者、卡特中心或“中美印象”的立场。

原文发表于美东时间9月22日《外交事务》,题为“没有人失去台湾:该岛安全稳健,至少在当下而言” (Nobody Lost Taiwan: The Island Remains Secure and Stable—for Now)点击【此处】阅读本站最新发布的吴志远(Joel Wuthnow)博士《外交事务》文章“台湾海峡最大的危险是什么?”,点击【这里】阅读译者反驳“台湾失去了特朗普”的评论“惠顿关于台湾的主张过于极端且逻辑不通”。

近年来,台湾潜在的战争风险成为国际关系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原因不难理解:中国从未放弃对台湾主权的声索,正在进行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扩张,并将对台湾领空与海域的施压常态化。据美国政府高官透露,中国领导人已要求其武装力量在 2027 年前做好“攻台”准备。对于怀疑21世纪是否还会爆发领土战争的人而言,2022 年 2 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是明证:普京认为那是“收复失地”的良机,结果发动全面入侵。迟早,中国领导人或许也会尝试类似举动。

其他因素同样加剧了对台湾未来的担忧。少有人怀疑,如果所有其他防止“永久分离”的手段尽数失效,北京将诉诸武力;但中国的首选仍是“和平统一”,在这一场景下,台湾的经济、技术与人才均得以完整保留。为此,北京综合运用政治宣传、渗透与军事压力,削弱美国对台支持,并试图让台湾民众相信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台湾属于中国”的政治安排。

过去两个月更使悲观情绪升温。岛内政坛以“谁在危害台湾安全”互相攻讦,执政党推动的罢免案失败,进一步撕裂社会,总统赖清德的民意支持率也急速下滑。与此同时,台美关系趋于复杂。特朗普政府拒绝赖清德过境、推迟贸易谈判、冻结部分军售,并批评台湾国防开支不足;同时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暗示更重视与北京达成协议,而非对台“坚定支持”。这种悲观论调在八月达到高潮:前特朗普政府官员的一篇文章《台湾如何失去了特朗普》在岛内广为流传。

然而,忧虑虽可理解,却明显被夸大。与许多真正前景不明的美国伙伴相比,台湾仍握有宝贵筹码。其社会分裂远不及表面政治喧嚣所示,民主制度与公民社会依旧稳健。台湾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科技产业,经济总体保持强劲与韧性。正因如此,台湾在国防改革与增加军费方面正逐步取得进展,即使美国支持有所动摇,也足以降低自身脆弱性。若能合理运用这些优势,台湾完全有能力继续繁荣发展,并挫败中国的军事或政治图谋。

棘手的情况

我们不应低估北京对台湾的军事威胁,而台湾社会对此也几乎没有幻想。自 2022 年夏季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台以来,中国逐步在台海营造所谓的“新常态”:更频繁的跨越海峡中线的空海行动、多次模拟封锁的实弹演习、前所未有的跨岛导弹试射,以及对台湾防空识别区的常态化骚扰。与此同时,北京不断强化威慑手段:采购更多高超音速与反舰导弹、扩充弹道导弹库,在过去五年里将核武库存翻倍,并大幅扩张海军规模与作战能力。这些举措既为未来攻台蓄力,也意在阻吓美国直接介入。

然而,台湾并未止步不前。近年来,台湾政治与军事领导层逐渐形成共识,开始接受“不对称防御”战略,并据此调整相关军事理论、兵力结构与预算分配。过去那种过度投入昂贵高端装备、意在海峡中线与解放军正面对抗的思路已逐渐退场。如今,台湾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一只“豪猪”——棘手难碰、难以下咽。乌克兰抵抗俄罗斯的经验,也为台湾防务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全民韧性建设、在训练中模拟真实攻击场景、扩大民防参与,并演练应对网络与灰色地带威胁。2022 年,台湾成立“全民国防动员署”,以更好整合后备力量。防务领导层也在训练并授权前线指挥官,让他们能主动应对,而非依赖中央下令。

台湾正逐步淘汰冷战时期的老旧战机与坦克,转而部署 HIMARS 多管火箭、NASAMS-3 防空系统等在乌克兰战场上验证过效能的装备。美台合作也在加速:通过联合生产与先进制造结合,美国的防务创新正快速转化为台湾可用的战力。巡飞弹、水雷、无人机、无人水面艇、无人潜航器、电子战与通信设备等先进技术正逐步纳入台湾防务体系。政治光谱内也出现共识:赖清德承诺明年将国防预算提升至 GDP 的 3% 以上,并在 2030 年前提高至 5%。台湾必须履行这些承诺,并以更大紧迫感推动改革,但方向已然明确。

美国及其伙伴也在采取措施阻止北京的军事企图。近年来,华盛顿首次直接动用现有库存,向台湾提供军援,这种做法此前仅限于支援卷入战争的盟友。同时,美国批准对台“外国军事融资”,提供赠款和贷款以采购美制装备。美国及其伙伴——包括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正在推行“分散战略”,在太平洋多地建立兵力投射节点,并在区域基地预置弹药和非对称战力,以增强威慑。多个地区伙伴也在提升自身远程作战能力,并与台北在航行自由与海上安全领域展开更紧密合作。

尽管北京的军事实力日益壮大,但内部问题不容忽视。中国领导人第三任期内,大批高级将领因腐败或不忠遭到清洗。正如《外交事务》作者席恩(Jonathan A. Czin)和卡尔弗(John Culver)所言,中国领导人并未真正拥有一支“称心如意”的军队,对其战力执行力也缺乏信任。

新的平衡点

在应对中国渗透方面,台湾的准备程度超乎外界(包括北京自身)的想象。北京投入大量资源企图操弄台湾民意:发动网络攻击、传播政治宣传、收购台湾媒体、操控抖音等社交平台,意在培植亲中群体,为统一造势。但证据表明,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台湾人对政治宣传不感兴趣。即便存在党派分歧,台湾社会在反共立场、捍卫主权与民主价值上高度一致。事实上,北京越是强硬,越是让台湾人反感。正如学者南乐(Lev Nachman) 与颜维婷(译者注:台湾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理研究员)在《外交事务》中指出,中国那些试图恐吓台湾的举措,带来的往往是“尴尬多于恐慌”。

最新民调显示,逾九成台湾人自我认同为“台湾人”(63%)或“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30%),仅不到 5%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绝大多数人支持维持现状,赞成“尽快统一”或“最终统一”的比例加起来不足 8%。这让北京在台湾缺乏操作空间。诚然,若北京将渗透与军事压力结合,例如发动网络攻击或以“海关执法”为名的海上封锁,将对台湾构成严峻挑战。但这些做法同样可能激起台湾社会更强烈的反感,加深敌意,而非削弱抗拒。

台湾政治的撕裂程度,也往往被外界过度渲染。目前确实不乏令人担忧的言论,例如赖清德近期提到要将“杂质”从台湾政治体系中“锤炼出去”,又有在野政治人物将赖的一些举措比作“纳粹德国”的作法。但若退一步来看,台湾在重大议题上的政治光谱其实相当一致。台湾三大主要政党——执政的民进党、在野的国民党以及民众党——没有任何一个支持与北京统一。它们都主张民主、反对共产党,都希望维系与美国的关系,也没有政党支持立即独立。三党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维持两岸现状,而不是要不要维持现状。在大部分内政议题上,它们几乎立场一致,只在核能与死刑问题存在明显差异。更多时候,分歧与其说是意识形态,不如说是政治人物的个性之争。

与台湾过去的状况相比,或者与今日其他先进民主国家相比,台湾的政治其实显得温和许多。台湾并未陷入日益加深的党派对立,反而可能正迈向一种新的政治平衡。三大党派的领导人都承认,他们必须妥协才能推动特别防务预算,而三党一致认为该预算对台湾安全至关重要。跨党派的共识同样体现在外交战略上:当前并非挑战国际社会对台独容忍度的时机,而是展示台湾作为区域稳定贡献者的时刻。

一手好牌

对台湾而言,风险关乎生存本身,因此自满绝非选项。在面对中国迅速扩张的国力时,为维系自身的生活方式,台湾领导人必须怀着紧迫感与共同目标来弥补脆弱环节。幸运的是,台湾仍有可行路径。

首要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台湾领导人必须为国防与韧性提供充足资源。这意味着,不同立场的政治人物必须妥协:有的强调提高职业军人的待遇并延长义务役期,有的强调引进新型作战能力。台湾还需增加对机动打击武器的投入,例如机动火箭发射系统、便携式防空导弹与防空体系。小型、可消耗的无人系统与水雷可以增加关键防御层,而冗余通信网络与强化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则能提升整体韧性。提前储备弹药、能源、医疗与粮食,也能打消中国领导层认为“速战速决、低成本夺台”的幻想。所有这些措施不仅是台湾自我防卫的关键,也有助于缓解美国社会批评台湾“不尽力”的声音。

台湾还有一项几乎所有美国伙伴国都羡慕的优势:其经济实力足以支撑国家安全。台湾生产了全球约95%的先进半导体芯片,企业几乎垄断全球供应链。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兴起,台湾在全球市场中的核心地位只会更加突出。这为台湾提供了财政空间,得以稳步提升国防开支,同时还能向特朗普政府展示这是一项“共赢”。

更重要的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TSMC)等龙头企业,能够在不损害竞争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特朗普政府希望看到的对美投资。即便该公司在德国、日本与美国兴建新厂,其在台工厂仍占总产能的80–90%。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替代能生产台积电所掌握的领先芯片技术。这意味着,无论特朗普的“交易式总统任期”如何削弱传统民主价值在美台关系中的地位,在未来许多年里台湾的安全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息息相关。

台积电(TSMC)在全球芯片市场的支配地位,构筑了台湾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战略优势。特朗普政府曾考虑要求接受美国补贴的科技公司让渡股权(如英特尔),但台积电明确表示宁可放弃补贴也不愿稀释股权,最终迫使特朗普让步。当美台最终敲定贸易与关税协议时,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也将为台湾提供谈判筹码。

简而言之,通过增加国防开支、加大对美投资,并展现台湾作为全球关键热点中“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可靠伙伴”,台湾在处理与特朗普的关系上手中并非没有筹码。当然,这些措施都无法成为万无一失的对冲,以防特朗普为了一纸贸易协议或改善与习近平的关系而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让步。历任中国领导人均曾提出此类交易,但未能成功说服美国总统。几乎可以确定,在今年秋季的美中峰会上,习近平仍会尝试说服特朗普:减少对台军售,或公开表态美国反对台湾独立并支持最终统一。而特朗普或许会为追求他渴望的协议而动心。

即便如此,台湾仍掌握相当的能动性和资源来塑造自己的未来。台湾固然面临来自中国的威胁、来自华盛顿的更多不确定性,以及内部政治的分歧。但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领导人和社会作出明智选择,台湾不仅能够延续安全,更能够继续繁荣。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